據說,香港的妓寨文化,最初源自廣東。廣東人稱妓女為“老舉”,故妓院得名為“老舉寨”。最豪華的一類,稱為“大寨”;其次為“半私明(俗稱半掩門)”;下等為“二四寨”、“打炮寨”等。
清末,老舉寨多集中於谷埠一地。當時廣州尚未有碾米廠,各地穀米多用船運至廣州,集中在谷埠停泊,故此地商賈雲集,妓院亦生意興隆。當時,谷埠的大寨都是極豪華的大舫。後幾經變遷,各大寨陸續棄舟登岸,一部分設妓寨於東堤沿江一帶的“鬼樓”內,一部分在陳塘另樹一幟,建立了八間大寨,成了花街柳巷、溫柔之鄉。日常經營,如“做花頭”、“打茶圍”等,與上海灘長三書寓大同小異。
至於“二四寨”和“打炮寨”等低階妓院,一般以中下層社會的嫖客為招攬物件,沒有大寨那樣的排場,一經付錢即可發生關係,因此妓女們日夜均須接客。有些妓女在一天內要接客達二三十人之多。到這些妓寨去的嫖客,俗稱“掮燈籠底”,因為這些妓寨門前都懸有一個敬神的大燈籠,進門時須從燈籠下經過。妓女們日夜並排坐在妓寨當門大廳的板凳上,任嫖客挑選,稱為“坐燈”。嫖客去“掮燈籠底”時,相中了哪家寨的哪個妓女,便可入門上樓,對“客嫂”報出妓女花名。“客嫂”於是憑欄高呼:“某某,有客叫!”妓女便應聲來到嫖客房間。
餘下一切如常,不必細表。
言歸正傳。
先下戰書,再登門討教。給了雙方充足的準備時間。
要比什麼,要看對方善於什麼。迴天閣號稱回春有術,所以登門挑戰便要比此術。而上海灘長三書寓長於拳腳,所以登門挑戰就要比試拳腳。至於詠花寨以何術見長,要見過才知道。
寨門向兩邊緩緩開啟。一座三面騎樓旋即出現在眾人眼前。
“這是……”一眼所見,迴天長老顧仙娘不禁一愣。要知道花樓的包間不可能如此廣闊,眼前就彷彿門後通往另一個花花世界。
是了。就是另一個“小千界”。好比“口袋內的口袋”,這座詠花寨是以時空巢狀的方式出現,並不在物理意義上的嘗樂坊的花樓包間內。
“騎樓”通常由樓頂、樓身和騎樓底三部分組成,不僅具備避風雨、防日曬的實用功能,更與嶺南氣候特點緊密契合,顯示出其卓越的商業實用性。大致結構是,一樓臨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一般一樓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展示櫥窗,招攬生意。據說這一獨特的建築形態,最早由英國殖民者在印度首創,被稱為“廊房”,後引入香港及其他地區。
1878年,為緩解居住擁擠問題,港英政府頒佈了《騎樓規則》,並著手建設騎樓。十年後,兩廣總督張之洞在獲悉香港騎樓的效用後,提議在廣州興建類似騎樓的“鋪廊”。從香港到廣州,騎樓在政府的推動下逐漸普及,成為城市建築的重要部分。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騎樓的影響力逐漸從廣東擴充套件至廣西、福建、海南等地,掀起了一股“騎樓”風潮。
並在傳播過程中,逐步與國風融合。將偏西式結構的樓宇改建成中西合璧的樣式。於是騎樓式唐樓,隨即成為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經典建築風格。
眼前這座詠花寨三面騎樓,就是典型的騎樓式唐樓。
和那些在臨街一樓展示櫥窗,招攬生意的店鋪類似。詠花寨三面騎樓臨街的一樓也被分隔成一個個精緻的櫥窗。每個櫥窗內都端坐著一位櫥窗女郎。眾所周知,這些和百貨公司類似的紅燈區展示櫥窗一般都很小。只容一人坐立,但裡面仍有足夠空間擺設一張單人床和一些必要的盥洗裝置。每每花燈高懸,人流如織,梳妝打扮好的櫥窗女郎便會隔著一面落地玻璃窗,對往來的尋歡客搔首弄姿眉目傳情,以此來招攬生意。也是詠花寨的特色之一。
放眼望去,一個個濃妝豔抹紅粉佳人,萬種風情三面排開,群鶯亂舞風月無邊。
正所謂“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紅粉佳人休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情人(嘖嘖,要說還得是您,大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