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第226章 千古之謀,顧軒薨(求月票)

此事牽連之廣,前所未有。

其影響,絕不僅限於當代。

——關鍵在於整個顧氏一族的未來,乃至整個九州的命運。

隨著此事塵埃落定,顧易亦不得不讓顧軒將全部心神投入其中,免受瑣事紛擾。

此舉在群臣看來,自然成了放權的訊號。

對此——

無論是群臣,還是皇帝李豫本人,其實早有預料。

畢竟顧氏歷代子弟皆是如此。

每當完成一件關乎天下的大事,待時局漸趨平穩,他們便會悄然放下手中權柄,毫無留戀。

如今顧軒循此舊例,又有何不可?

然而,李豫對此卻頗為不情願。

他似乎真的已將顧軒視為師長,雖無名分,卻絲毫不減其敬重之情。

眼見顧軒放權,他再三推辭無果,竟使出了裝病這一招,只為挽留顧軒繼續執掌朝堂。

對此,顧軒的回答同樣簡潔有力:

“雛鷹尚有振翅高飛之日,何況帝王乎?”

望著顧軒那一頭刺目的白髮,李豫縱有萬般不捨,也無法再強求。

他終究只能接過顧軒遞迴的重擔,扛起整個大唐的江山。

時光荏苒,歲月更迭。

鉅鹿。

顧軒並未去參與顧氏書院的建設之中,以如今顧氏的聲望再加上李豫已經點頭答應了,這點小事自是無需顧軒親自費心。

雖然如今的顧氏子弟們才能有著些許不足。

但做起這些事來亦是得心順手。

在雲韶閣的加持之下,這“顧氏學院”的名頭傳的極大。

尤其是再加上如今天下之中有著不少的傳聞,稱顧軒此次放權便是為了在“顧氏學院”之中傳下本領,這無疑是更加讓天下士人們矚目。

無數的學子們從各地匆匆而來,就是想要親自探尋這其中的關鍵。

也正是因為如此。

顧氏學院的名頭以極快的速度傳遍了整個九州,並且還在朝著四方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

在此期間,顧易已經為此制定出了詳細的規劃。

鉅鹿顧氏學院自是其中核心。

而其他天下各地的學院之中,也唯有最為頂尖的學子可以在顧氏的引導之下前來此地。

顧易為此所設下的要求是不僅僅是他們融合九州文化的能力。

關鍵仍是“特殊”的思想。

為此,顧易更是制定出了一系列基礎的考驗,就是為了辨別其中的人才。

這自是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

不過顧易倒也並沒有太多的顧慮,待此次操控結束之後,他一定會常常盯著各地顧氏學院之中的學子們。

若是當真出現了什麼驚世奇才,他自會出手。

——天下之間,紛擾不斷。

雖然顧氏學院面對於大眾的東西和平常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在種種的傳聞之下,無數學子們卻仍是不願離去,始終都堅信這其中會有什麼驚世之物。

這自是也有著顧易的暗中推動。

顧軒自放權後便深居簡出,即便偶爾露面,顧易也操控著他直言相告——正在為學院著書立說。

此言一出,自然激起更多揣測與傳聞。

學子們對此趨之若鶩,倒也合乎情理。

這也並非是顧易刻意而為。

顧軒確實是在著書。

此事除了他之外,無人可以做。

不,甚至就連顧軒都不能。

這對於當今的世人們而言已經完全涉足到了“未知”的領域,即便是顧軒,亦需顧易在幕後全盤掌控,憑藉其洞見,撰寫出一部部迥異於當世的典籍。

值得一提的是,顧易在此其中也未曾涉及到什麼高深莫測的知識。

譬如開篇第一句,便是直白的叩問:“你可知,何謂力?”

沒有華麗的渲染,唯有直指核心的發問。

隨後——便是一個個看似尋常卻引人深思的問題。

“為何靜物安然不動,而清風拂過便能使之輕搖?”

“為何輕撫刀刃不傷分毫,揮斬之下卻可破甲殺敵?”

“落葉為何終歸塵土?”

“.”

這些疑問,在今日看來或許無比簡單,但在當時,卻是為閱讀者開啟認知新天地的絕佳路徑。

九州大地從不乏聰慧之士。

只要有人開始思考這其中的玄妙,顧易所期望的效果便已然達成了。

他需要讓九州的人才一步步的將這條道路走通,也唯有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時間匆匆流去。

即使無人可以在顧氏學院之中獲得什麼,但亦是無法阻攔學子們的瘋狂。

相反——

天下間關於顧氏學院的種種傳聞確實越來越甚,只因顧軒曾特意派人護送出了不少的書籍。

並且還明著放出了訊息。

——唯有最為頂尖的人才才可觀致。

顧易雖然不懂別的,但卻懂一點炒作。

他深知,唯有讓顧氏學院的影響力如磁石般恆久不衰,持續吸引天下才俊蜂擁而至,方能最大程度地網羅英才,避免滄海遺珠之憾。

此乃顧氏千秋大計,亦系九州未來之關鍵。

顧易豈容半分差池?

這層層遞進的舉措,猶如無形的推手,不斷催生著流言蜚語,令學子們為之瘋狂。

也正因這股狂熱,“人能勝天”之說,藉由學院這方沃土,其影響終如漣漪般在九州悄然擴散開來。

——此事,牽動之大,超乎想象。

昔年顧熙道出此言,乃是彰顯其戰勝天災的鋼鐵意志。

而在這煌煌盛世之下,

此言卻被許多人解讀為另一種可能:那便是挑戰當世之“天”——皇帝李豫!

這已不僅僅關乎皇權威嚴,

更深深觸及了儒家道統的根基。

由此掀起的滔天巨浪,其風波之烈,可想而知。

歲月流轉,持不同見解者竟漸漸形成了兩大壁壘分明的學派,終日於顧氏學院之內唇槍舌劍,交鋒不休。

顧氏對此卻始終緘默,放任自流。

縱有質疑之聲起,唯有當提及昔年顧熙舊事時,方會有人出面援引其例,輕輕帶過。

至少在現在,此事終究影響不到顧氏。

值得一提的是——

如今的大唐,正步入前所未有的鼎盛。

李豫恪守住了自己的本心,並未去針對御史臺,保證了顧軒昔日改制所留下的種種,讓這股風繼續吹了下去。

期間雖也會有意外,也會有天災。

但對於當前的大唐而言,卻始終也算不得什麼大事,根本不足以影響到大勢。

也正是因為如此。

顧易明顯的發現顧氏愈發的外強中乾了。

不僅僅是第二十二代子弟。

甚至就連相繼出世的第二十三代子弟的才能都受到了十足的限制,一切的一切就亦如昔年三興炎漢時那般,縱觀整個家族之中,沒有一個能扛起大旗之人。

不,不僅僅如此。

此次所造成的影響甚至都超越了昔年。

顧易能夠明確的感覺到,家族子弟們的品行亦是差了不少。

哪怕是在顧氏已經提供了一切,並且還有著得天獨厚的教育之下,家族子弟們的品行也是愈發的不受控制。

觸犯家規、受家法懲處者,數量與日俱增。

甚至就連顧軒的身體都在越來越差。

明明他已經放下了一切,只是整日的著書,但身體的衰弱速度卻也遠遠超過了以往。

顧易心知肚明這意味著什麼——那是無形的枷鎖在收緊,是命運對“逆命者”愈加沉重的反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