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從東漢開始創不朽世家

第215章 控兩教,顧氏封神(求月票)

邏些城。

在思考好了一切之後,顧易便操控著顧軒先後會見了苯教的大辛及佛教的堪布。

而所表達的態度同樣也很簡單。

在兩教面前,顧氏都允諾將扶持二教。

說白了,就是要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的競技場。

也唯有如此才能好將二教之間的矛盾完全激發出來,而以吐蕃境內目前的局勢而言,這二教之間的爭鬥將會牽扯到一切,使其無暇他顧。

表面上顧軒自是不偏不倚。

但在私下的會面之中,顧易則是絲毫都不猶豫的操控著顧軒,暗中鼓勵雙方在教義、儀軌、歷史淵源上進行辯論和攻訐。

而除此之外——

顧易還把另一件事提上了章程,那便是將顧琛於二教之中封神!

這是顧易深思熟慮之後所做出的決定。

讖緯迷信這種東西雖然顧氏可以不認,但是顧氏不能不用。

顧氏如今確實在不少教派之中都有著兇名,但卻從未有過實際的封神之舉。

而這樣做同樣也是在鋪墊。

當顧氏在宗教之中的地位逐漸牢靠,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當九州生產力足夠及顧氏影響愈大的情況下,這絕對會加快各地融入九州。

而這也是目前唯一的機會。

因為無論是苯教也好,亦或是佛教也罷,在當前的這種局勢之下都需要來看顧氏的臉色。

至少在百年之內。

他們若是想要在吐蕃之內徹底站穩腳跟,就一定會去選擇幫助顧氏養望,這亦是人性所致。

至於為何要選擇顧琛,同樣也是無比簡單。

自是因為顧琛本就是最合適的。

顧氏在各教之內的兇名幾乎都是他以一人之力打出來的,雖然顧燁、顧靖這些後人開拓疆域之人亦是有著名聲。

但相比於顧琛而言確實還差了不少。

顧琛可是真正做到了以一人之力鎮壓整個時代。

先平九州、後南征北戰,清掃外族。

這種人其實本就已經成神了,無論是在佛教之中也好亦或是苯教之中也罷,本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如今這樣做也是水到渠成。

兩教對此的態度自是不置可否。

雖是有些猶豫,但在幾日之後便直接答應了此事。

佛教將顧琛稱為“護持正法的轉輪聖王”,是佛陀預言中護佑佛法的偉大君主;而在苯教之中,則是將顧琛稱之為了“戰神”,是庇護整個教派的存在。

併為此舉行了專門的祭祀。

當然,短時間之內這一切自然也是不可能深入人心。

但以顧氏根基之深厚,再加上兩教的配合,推動此事也並非是什麼太難之事。

除此之外——顧易自是要奠定好顧氏的地位。

何為控宗教?

顧易需要保證顧氏凌駕於宗教之上,透過這一點來潛移默化改變吐蕃底層百姓們的想法。

這注定是一件極為麻煩的事。

至德元年,十月末。

顧易操控著顧軒於邏些城內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祭祀,同時起兩教祭祀,並將顧氏旌旗屹立於兩教之上。

此舉自是會讓顧氏招來許多的非議。

若是放在了前漢之時,顧易絕對不會有這種想法。

但現在則完全不同。

顧氏所繫結的是整個九州!

單一王朝的興衰早已不是顧氏的宗旨了,只要此舉於九州算是好事,那對於顧氏而言便已經足夠了。

他人的非議,如今的顧氏則完全無需放在眼中。

當然,除此之外亦是有著不少的麻煩。

無論任何教派,總是會有極多的瘋狂信徒,這種事在現代都屢見不鮮,更不要如今的吐蕃了。

——亂事再生。

包括兩教的領頭人其實心中都有著一些不願。

但顧易對此的處理方式亦是十分簡單,仍是以最為直接的手段來鎮壓這些人。

甚至更是藉著此事,為兩教再次立下了規矩。

將顧琛神位供奉在兩教重要場所,為的就是讓顧氏凌駕於兩教之上。

這種事若是換做任何一個時期兩教或許都不會答應。

——唯獨此刻不同!

赤松德贊昔年抬佛抑苯,已令勢大的苯教備受打擊;

如今兩教相持不下,更令其處境維艱。

即便僅為自身教派存續計,他們亦不得不屈從顧易之要求。

他們深懼觸怒顧軒。

倘若顧軒捨棄其中任何一教,等待他們的必是萬劫不復。

其實兩教原本還想著依靠各種手段想要影響顧軒,但隨後他們便發現顧軒是真的不信他們。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也只能被迫接受顧軒的各種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

顧易原本還想著直接去掌控兩教領頭人的培養問題,但在深思熟慮之後他又不得不選擇放棄這個激進的想法。

這種事的影響就更大了,若是當真這樣做了。

佛教且不論。

苯教或許真的會因為被逼急而選擇與顧氏硬鋼。

顧氏雖然不害怕這些。

但若是將整個吐蕃變成了一個難以脫身的戰場,那便有些得不償失了。

有些事.只要成功踏出第一步之後其實便已經足夠了。

餘下的,交給時間即可。

而隨著諸事既定,顧易遂操控顧軒,於深秋將盡之際,率軍啟程踏上歸途。

訊息不斷傳開。

——關於顧軒征伐吐蕃之事以及各種結果,如今在大唐之地已不是什麼秘密。

沒有任何人會去懷疑此戰的結果,哪怕是在進軍之時唐軍屢屢受挫之際,天下百姓仍舊是對顧氏有著絕對的自信。

但朝堂之上則是完全不同。

相比於天下的芸芸眾生,這些人十分清楚吐蕃到底有多麼強,以及那“高山之厄”對於將士們的影響到底有多麼的大。

甚至就連李亨都動過想要勸顧軒撤軍的想法,只不過最後被攔了下來。

此刻,洛陽。

白幡如雪,垂懸城堞,一片死寂的悲愴,沉沉壓在這煌煌帝都之上。

太上皇李隆基,駕崩了。

正如原本歷史之中的他那般,以太上皇的身份薨在了深宮之內。

但相比於原本歷史之中的他,似乎也正是因為顧軒在洛陽城前於萬民眼前的那一聲聲質問,徹底喚醒了他的良知,亦或是撕開了他最後的體面。

短短數月時間,李隆基便病逝在了深宮之中。

如今的大唐正處國喪之中。

然較之大唐前幾代君王,無論廟堂官吏,抑或市井黎民,對李隆基之崩,皆難覓多少悲慼之色。

縱有哀思,亦只繫於那開創開元盛世的明皇,而絕非天寶年間的昏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