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明,無法無天

第57章 郭桓貪得再狠,也不如朱元璋賺得狠!

直到洪武十七年五月被老朱一紙調令召入京城,才跨行幹起了戶部尚書。首先,十二年司法官的經歷意味著哪怕郭桓在此前當過親民官、接觸過財政經濟事務,在他調任戶部尚書時,也難免會出現業務生疏和不熟悉相關事務的情況。

因此很難想象在這種情況下,郭桓居然能在短短的八個月的時間裡熟練的調動各種資源、貪汙如此之巨,哪怕是一輩子在戶部打混的經年老吏也很難做到。

其次,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實行三司制,同時,為了削弱地方勢力,老朱還屢次下詔嚴厲禁止三使司串聯勾結,只許各管各的攤,老死不相往來才是最好的。

在這種情況下,幹了十二年司法官的郭桓可能跟其他行省的同行以及中樞的刑部、都察院等機構混得挺熟,但想早早的在財政經濟領域建立人脈、打通關係基本上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這也意味著當這貨想貪汙的時候,哪怕是找幾個能信得過的同夥或者幫手都十分費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戶部很重要、戶部尚書位高權重確實不假,但試問空降來的領導,還是個跨行的,能有多少權威?又會有多少屬官會老老實實的聽命?

畢竟老朱可是規定,貪汙六十兩以上者,就要砍頭。

前面的胡惟庸案覆轍在前,天下官員的血腥味,尚能聞著的情況下,誰敢跟著一個空降來的領導做這麼大的事?官位很重要,錢財很誘人,但生命更寶貴。

郭桓要是在這種情況下肆無忌憚的大規模貪汙,第一時間舉報的弄不好就是他在戶部的下屬。

本來就沒啥威望的戶部尚書,居然能勾結好幾萬人貪汙了大明朝一年的官糧——這要是真事,我只能認為郭桓是個神仙。

綜上所述,郭桓或許是有經濟問題、手腳不大幹淨,不過他想在老朱這麼個千古第一大狠人的眼皮子底下貪掉大明朝一年的官糧,基本沒有任何可操作性。

如果他真這麼幹了、還幹成了,那也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老朱在釣魚。

那麼老朱為啥要炮製出一場“郭桓案”?”

凌漢聽的是入了神,這分析的好像挺有道理。

當初他們都很奇怪,郭桓真的是個牛人,聯合那麼多人貪汙了國家一年的糧食賦稅,就算是死了,也得說是個牛人。

但是現在聽陳寒這麼一分析,他也覺得這裡面到處都充斥著滑稽和不通邏輯之處。

朱元璋那張臉看上去古井無波,但是內心裡確翻江倒海。

估計最終都會形成一個念頭在腦袋裡——這傢伙知道如此之多,咱得用哪種刀來碎剮了他。

……

求追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