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明,無法無天

第93章 二十七萬貫!!到嘴邊的鴨子都能給飛掉!【求訂閱】

宋昌明一聽這話,立刻揮手叫自己的夥計。

夥計們拿出了錢又捐上去。

而夏元吉也很敞亮,直接在他一百貫,這‘一’字上面貼了三點,就變成六百貫。

這下宋昌明開心了。

他甚至對邊上的朋友說道:“哈哈哈,看,我的名字第一次上碑文啊,上面連我的商號都刻上了,以後大家看到興隆號這幾個字,就能和我宋昌明聯絡起來,誒呀,這可是活招牌啊!!”

下面的買賣人羨慕的眼珠子都發紅了。

要知道誰的名字能夠刻到碑文上去?不是有名的人,就是有能力的人。

都是歷朝的名臣名將的名諱刻在石碑上,供後人瞻仰的。

就沒見過普通人的名字,能刻上石碑上去的。

一時間下邊那些個比宋昌明有錢的多的買賣人懊悔不已,早知道我捐錢了。

我可以捐一千貫,我的名字如果刻到最上面去,那不得光宗耀祖?有很多人其實都明白自己的名字,唯一可以刻到石頭上去的,就是在墓碑上。

而能夠刻到功德碑上去的,那可不是一般人。

這一次透過捐錢,就能夠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功德碑,而且還放在官道上供所有人瞻仰,那得是多麼光榮。

以後給兒孫留什麼最好?留錢?他們要是守不住,錢就是禍害。

而留這個好名聲給他們不是更好,這是最好的教育啊。

以後沒事就帶兒子到功德碑前去,指著自己的名字說,看你老子曾經做了多大的好事。

那五六萬災民的賑災糧食當中,就有你老子的一分錢。

以後你也得跟伱老子一樣這麼有出息。

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最大的刺激。

一千貫錢在寶鈔貶值到現在這種程度,實在是不算是很大的一筆錢。

所以有了宋昌明將區區一百貫錢就上功德碑這件事情的刺激之下,買賣人知道朝廷這次是來真的,一點都不含糊,當場捐錢當場刻碑。

那意思就是說,只要把這碑上面都給刻滿了,就沒有名額了。

於是下面這些買賣人當即是舉著手上的寶鈔開始喊了。

“我捐二百貫!”

“我捐四百貫!”

“我捐一千貫!”

“兩千貫!”

“……”

一瞬之間,這四五百號人都瘋了一樣捐錢。

朱元璋,朱標父子二人在下面看著,嘴角咧了開來。

好啊,這才是好辦法。

那塊碑文的大小,起碼可以刻五百個人的名字上去。

這得是多大的一筆錢。

官員們也都傻眼了,還能這麼玩的?怎麼這些個買賣人的錢那麼好拿的嗎?

平常的時候要他們捐一個銅板出來,都像割他們的肉一樣,怎麼這一次這麼痛快了?

也有官員很快反應過來。

其實這不僅是捐錢這麼簡單,他們捐的是錢,得到的是名聲。

有官員立刻就思維活絡,心道:那些捐了很多錢的買賣人,以後做生意要找合作伙伴,要證明自己的實力,只需要待合作伙伴到石碑前指著上面名字跟對方說。

看,我連捐錢都捐那麼多出去,你覺得我沒實力嗎?

這就是最大的資本。

這些買賣人精的很啊,他們不是隨隨便便就捐錢,這不僅是收買人心這麼簡單。

以後做生意也是塊活招牌啊。

想到這裡之後,六部尚書這幾個大佬對皇帝和太子殿下的智慧是極其佩服的。

尤其是戶部尚書趙勉和工部尚書秦奎這兩個冤大頭,他們以前為了點人丁紅利,爭得是頭破血流。

經常是發生兩個部門之間,你彈劾我,我彈劾你,你罵我兩句,我下面黑你兩下的事情。

可現在他們才發現,我何必去跟這些苦哈哈的老百姓計較?從這些有錢人身上掏錢,那才是大大滴有啊。

看人家夏元吉張張嘴皮子的功夫,現在就弄出這麼多錢來了。

戶部尚書趙勉更是腸子都悔青了,本來這個差事是他的,可是他有點瞻前顧後,他怕自己沒辦法完成,怕擔責任。

所以猶猶豫,跟自己屬下的戶部左侍郎做扣,推三阻四。

可沒有想到人家夏元吉這麼年輕,就有了這麼好的一個機會。

這多好的立功的機會呀,多好的收買民心的機會呀,多好的跟買賣人打交道的機會啊。

大家以後一稱頌,肯定會會說看:夏大人給我們的機會。

我的個老天爺,陛下和太子殿下太偏心了,這麼好的主意,當時你們要是拿出來,我們何至於推三阻四,甚至覺得這是個燙手的山芋。

這哪裡是燙手的山芋啊,這山芋烤得多香啊。

只是可憐自己沒有眼光,到嘴邊的鴨子都能給飛掉。

這一次的募捐儀式可以說是全京城矚目,大大小小的茶樓青樓楚館都傳遍了訊息。

最讓戶部尚書趙勉後悔的是這一次的募捐儀式上,平均下來每個人捐款額度在五百貫錢。

而那塊石碑上面果然是刻了五百個名字,也就是說這一次光是募捐來的錢就在二十七萬貫之多,應付這一次的災情那是綽綽有餘。

夏元吉當場就在夫子廟前保證,這裡面每一個銅板都會用在這次的賑災當中。

同時更是直接當著所有人的面將這次的新型賑災方法,也就是以工代賑告知了所有的買賣人。

買賣人聽到這麼新穎的方法都有點好奇,不過很多思維活絡的人很快就聽懂了夏元吉話裡面的意思。

那就是說要用這筆錢僱傭受災的災民們來幹活。

也就是說雖然自己現在給出去了錢財,但如果自己在後面災民雲集在京城周邊的時候,好好地經營做買賣說不定還能夠掙回來。

一想到這裡頓時覺得這個主意還真不錯,人多好做買賣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如果是這樣的話說不定這次自己還能既得到了名聲又賺了錢,當即是準備回去之後將大批的貨物往京城搬運。

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二人在看到這樣的場景之後,已經知道不需要去擔心了,只要將百姓們都召集起來也就是。

而工部尚書秦逵看到皇帝走了之後,拍了拍戶部尚書趙勉的肩膀:“趙大人您說您這是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趙勉本就心裡面不痛快被他這麼一刺激,當即是蹦了起來:“你能,你厲害,不要忘了人家拿到了這麼多錢之後是要你公佈給出計劃來的,你公佈這麼厲害嗎?到時候看你們怎麼辦?”秦逵笑了笑:“這就不勞您操心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