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沒有那麼多心思跟他們一起鬥智鬥勇,天下初定,百姓需要的是安穩的生活。
做完了這些事情之後,張銘也是徹底的立國大漢,暫時在咸陽城之中辦公。
同時進行各種封賞,韓信在原本侯爵的基礎上,張銘將他拔擢為國公,晉國公!
不過也只是一個名頭,享受著更好的待遇,真要是說封地的話,張銘沒有給他,只是給了他食邑一萬五千戶,算得上是功臣之最了!
雖然說還是晉王這個稱呼更好聽,但是韓信也算是知道自家老大的脾氣,只要是他主動給你的,放心拿著享受就行。
就是沒啥實權,不過韓信本人也不是太在意這些,還是那句話,韓信別的不在意,就重視一個面子問題!
某種方面來說,韓信和項羽算是同一類人,沒有太遠的志向,只想著衣錦還鄉。
如今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他也是別無所求了。
國家安定,暫時不需要擔心打仗的事情,韓信也是不再執掌兵權,整日裡也是跟著張銘、樊噲等一眾功臣集會飲酒,受人尊重,好不快活!
可以說是實現了雙贏。
蕭何一直坐鎮大後方,功不可沒,可以說是功臣之最,此前被封為了酇侯,張銘也是封他為宋國公,食邑比韓信還要多一些。
其餘的功臣,如樊噲、周勃、灌嬰等人皆是被封為國公,不同的是,立功大的,張銘就給他們此前諸侯國國家的封號,功勞小的,則是用信、寧這些有寓意的字,或者是地名作為封號。
其中有三人算是張銘比較特殊對待的。
第一個就是自己的兄弟盧綰,功勞也算可以,但是卻夠不上這些大國,又想要顯現出來皇帝的榮寵,張銘也是將此前他們的起源,“沛”這個字分給了盧綰,也就是沛國公。
雖說沛這個字此前不咋樣,但是張銘起義之後一直用沛公自稱,盧綰被稱為沛國公,某種意義上比其他任何稱呼的含金量都要高。
第二個就是張良,張銘一直記得他是韓國人,為了圓他的夢,也是封他為韓國公。
第三個嘛,也就是扶蘇了,張銘封他為秦國公,不過因為身份的敏感,張銘只允許他這一代為秦國公,後代則是降級為侯,世襲罔替,並且給了扶蘇一個喜歡的職務。
就是閱讀經書典藏,不用摻和政事。
這也是扶蘇很喜歡做的事情,大秦滅亡,在張銘的優待之下,他反而過的比之前身為大秦長公子時候還要愜意自如。
每日裡除了誦讀書籍,便是給一些著名的著作進行註解標明,回家後也是一家妻小團聚,共享天倫。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些野心勃勃之人,想要聯絡扶蘇推翻大漢,再建大秦,第一天聯絡的,第二天就被扶蘇上報,將人給直接抓了起來。
對於張銘的疑惑,他也是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大秦都亡了,再建?建個屁!也不看看有沒有人跟著!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誰跟著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