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陳帝業

第78章 江陵

江陵,古為楚都,名為郢都。

自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定都於郢,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為都凡四百一十一年。

秦人既收江漢,以郢都為南郡,數百年中,於江漢最稱都會。

至後漢三國,曹操南征,先取襄陽,次取江陵,用荊州水師,沿長江東下,敗於赤壁,退走北方,江陵遂在孫、劉之間,多所易手。

後關羽鎮荊州,用江陵為根據,北取襄陽,威震中夏,可惜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根本既失,關羽於是敗亡。

劉備出蜀東爭荊州,東吳用江陵為本,供應夷陵,軍需不絕,因而終破其軍,季漢因之不振。

是知江陵控扼南北,勢連東西,兼其人口繁盛,北國得之,所以圖江漢,南國得之,所以略巴蜀,實為南北用兵者之所必爭。

及至永嘉南渡,晉宋齊梁,江陵代為要津。

侯景亂時,湘東王蕭繹鎮守江陵,總督上游九州,梁武帝蕭衍以其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令其勤王。

蕭繹作壁上觀,待知蕭衍身死,方始興大兵東向,欲爭大位。

其時,岳陽王蕭詧據有襄陽,其兄蕭譽先與蕭繹相爭,兵敗身死,蕭詧為圖自存,投身西魏,宇文泰遣楊忠東下相援,漢水以東之隨州、安陸等處,因之入於魏境。

於是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宇文泰立蕭詧為梁王,為魏藩屬,南朝遂失江陵以北。

梁承聖元年(552年),侯景亂平,蕭繹稱帝於江陵,以建康敗壞,遂建都江陵。

蜀地武陵王蕭紀欲爭天下,建帝號於成都,引大軍東下,意滅蕭繹自為正統。

蕭繹恐不能勝,引狼入室,求援西魏,宇文泰於是遣尉遲迥入蜀,襲破成都。

蕭紀出三峽東下,受阻於峽口,戰事不利,根本又失,自然敗亡,終為梁將樊猛所殺。

樊猛者,陳樂州都督樊毅之弟也。

蕭繹雖破蕭紀,蜀地已入於西魏之手,蕭繹欲復舊境,遂先致書宇文泰,令還南梁故土。

宇文泰知南方疲憊,既收巴蜀,斷不可能歸還,於是命於謹、楊忠、宇文護領軍五萬南下,往攻江陵,更命蕭詧助之。

梁承聖三年(554年)十月,魏軍兵發襄陽,十二月,魏軍破江陵外城,梁元帝蕭繹困守子城。

時江陵藏書十四萬卷,上訖先秦,下及魏晉,歷代官書,無所不藏,天下文字俱在此處。

蕭繹以身將敗亡,恨讀書無用,言“讀書萬卷,猶有今日”,乃令人盡焚之,華夏文脈一時而絕。

蕭繹既然灰心,於是降魏,雖降,西魏欲用蕭詧為傀儡,以其無用,多所折辱,旋為蕭詧囚禁。

蕭詧恨其殺兄,用土囊悶殺之,其諸子在江陵者,俱死。

西魏遂立蕭詧為梁帝,是為西梁,收蕭詧所據之襄陽為魏土,以江陵所領之荊州助蕭詧為基業。

於謹欲弱西梁,虜江陵城中男女數萬口為奴婢,返還關中,更留魏兵守江陵西城,名為駐防,實為監視。

蕭詧雖稱梁帝,政令不能出荊州三郡,江陵又遭戰亂,人口大損,國家至為貧弱。

其後西梁雖趁王琳與陳國相攻,攻略江南,而王琳一敗,陳軍西上,江南之土,又復喪失。

陳天嘉三年(562年)二月,梁帝蕭詧以江南之土盡喪於陳人之手,西梁僅保江陵左右三百里山河,國已不國,憂憤而死。

其子蕭巋嗣立,建年號天保,惟行梁帝號令於一州三郡,二十一萬百姓之間。

西梁天保六年(568年)三月。

陳將吳明徹、裴忌渡江北上,立營寨於梁都江陵城外,急報入於梁宮及北周江陵總管府。

周江陵總管、武康郡公崔謙聞報,急招梁帝蕭巋往總管府中商議。

江陵,周江陵總管府。

周江陵總管崔謙、江陵副總管高琳,梁帝蕭巋、梁尚書僕射王操,四人環立於一張置著荊襄之地的輿圖之側。

崔謙出身博陵崔氏,早年從賀拔勝起兵,而後從其西投關中,其人雖為文臣,亦有武略,在荊襄、巴蜀,俱有戰功、治績。

陳人之動兵,他心中已有預料,是以此際他未見慌亂,先聲言道。

“陳將吳明徹率軍七八千眾,已於城外楊水之東立營寨。”

“楊水,東連竟陵,溝通沔水,南隔新興、監利二郡,陳人立寨於是,其意或在割我下游之土。”

“然慮其聲東而擊西,或將擊我西面宜都,控扼峽口,斷我巴蜀之援。”

“請梁主堅壁清野,速集江陵左右之兵,修備城防,我將急率城內軍士,西赴宜都。”

“若陳人來攻,我則破之,若陳人不至,我則渡江攻其安蜀城,圍魏而救趙。”

蕭巋時年二十七歲,雖然機敏善文,但畢竟不通武略,便將目光投至身側的王操身上。

王操善於謀略,乃是蕭詧身前最為依仗的親信之一,此間聞得崔謙計略,正目視輿圖,思索著禦敵之策。

周人的江陵總管府都督荊、平、基、鄀、硤五州之地,有兵二萬,在荊州江陵城(今湖北荊州)中有兵萬人,在硤州宜都(今湖北宜昌)有兵四千,其餘三州則有州兵一二千不等。

梁國如今僅有荊州一州之地,領江陵、新興、監利三郡,轄民二十一萬,江陵城中常備軍惟有一馬軍一步軍,不過六千之數。

吳明徹駐軍楊水,阻斷上游,新興、監利二郡與江陵的聯絡已然斷絕,二郡常備之兵不過三千,倉促之間大至只能集結起六千兵馬,分守二地,自存尤顯不足,絕無可能援助江陵。

聽聞陳人已在郢州聚集大軍,其主攻方向應該是沔水(今漢江)以北,必然會拖住周人在襄陽的大軍。

此間北線勝負如何,尤未可知,擺在西梁面前的選擇實際只有兩條,一是迅速擊破當面的吳明徹,獲得戰略主動,二是採用崔謙的謀劃,穩守江陵、宜都兩個要點,等待蜀地和襄陽的援軍解圍。

第二條計略看似安穩,實則風險極大,萬一北面襄陽大軍戰敗,則江陵將孤立無援,必至敗亡。

故而,對於梁國而言,實際只有主動進攻一個選擇。

他感受到梁帝的目光,報以安定的一笑,抬首對崔謙道。

“我聞陳人聚兵郢州,有眾數萬,所圖必在北路,襄陽大軍受其阻擾,當不得援我。”

“巴地信州(今重慶奉節)陸總管,尤在平叛,恐難東援。”

“請問崔公,我襄陽大軍一旦敗績,江陵五州,守之何益?襄陽若失,崔公與梁,能得存乎?”

崔謙聞言,面上雖有慍色,心中亦覺有理,便自沉默不語。

王操又道。

“新興、監利雖被陳人阻隔,我江陵一郡,尤有民口十萬,徵之,尚可得兵萬人,上國在江陵五州,亦有眾二萬,不如減其餘四州防備,聚兵江陵。”

“如此,我可集眾三萬,料算吳明徹偏師,其眾至多不過二萬之數,我等當趁其立足未穩,集眾未多,立時擊之,必能克捷,如此,則勝算在乎我手也。”

蕭巋年少,自不是那種坐以待斃的性子,忙聲援道。

“王公所言甚善,望二公多思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