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從漁村趕海到縱橫大洋

第498章 再搞個海帶養殖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海水捻了捻,“而且你選對了,咱這海域水淺、光照足,海水裡的氮、磷含量也合適,特別適合海帶生長。之前我還琢磨著跟你提一嘴,沒成想你先想到了。不過海帶養殖跟海參、鮑魚不一樣,是另外一套技術。得用苗繩夾苗,還要搭浮筏,根據水溫調整養殖深度,後期還得及時收割,不然海帶長老了就沒嚼頭了。”

“只要能養就行!”林宇一聽“可行”,立馬來了精神,“技術上的事兒有您指導,我不怕麻煩。而且我想搞大規模的,養得越多,能僱的人就越多,幫襯的家庭也能更多。”

王大春還是有點擔心,皺著眉說:“可羅老闆那邊的海帶訂單也不多啊!你養這麼多,到時候賣不出去咋辦?總不能都堆在廠裡吧?”

林宇反倒笑了,拍了拍王大春的肩膀:“你忘了海帶耐存?新鮮海帶曬乾或者烘乾之後,能存一兩年都不壞,要是做成鹽漬海帶,存得更久。咱有足夠的時間找銷路。除了羅老闆,還能聯絡城裡的菜市場、罐頭廠,實在不行,咱自己加工成即食海帶絲,裝袋賣,總能賣出去。放心,我心裡有數,不會讓海帶爛在手裡的。”

隨後林宇就拉著他往海邊的礁石上坐,從兜裡掏出皺巴巴的筆記本和鉛筆:“張技術員,您快給我講講,這海帶養殖具體得咋弄?苗繩、浮筏這些,我都沒接觸過,得一點一點記清楚。”

張建國接過鉛筆,在筆記本上先畫了個簡單的浮筏草圖,一邊畫一邊說:“海帶養殖核心是‘浮筏栽培’,咱先從最基礎的浮筏搭建說起。浮筏得用聚乙烯繩做主纜,每根主纜長個50米左右,兩端用錨石固定在海底,防止被海浪衝走。主纜之間每隔2米搭一根橫纜,橫纜上再掛苗繩,苗繩選1.5米長的尼龍繩就行,每隔10厘米夾一簇海帶苗,一簇夾個3-5株,這樣密度剛好,既能保證光照,又不會浪費空間。”

“那苗從哪兒來?啥時候投苗最合適?”林宇趕緊追問,筆尖在紙上跟著動。

“苗種可以從省水產研究所訂,選‘榮福’或者‘愛倫灣’這兩個品種,抗病性強,長得也快。投苗時間得趕在10月底之前。”張建國指著海面,“現在海水溫度還在20℃左右,再過一個月降到15℃以下,正好是海帶幼苗的適應期。要是投晚了,水溫太低,苗容易僵住不長。投苗的時候得注意,苗繩要沉到水下1.2米左右,太深了光照不夠,太淺了容易被風浪打壞。”

王大春在一旁聽得認真,也插了句嘴:“那日常管護呢?是不是跟海參似的,得天天看著水溫、水質?”

“管護也有講究。”張建國點點頭,“前期主要是調苗繩深度,水溫高的時候往下放個20厘米,水溫低了再往上提,保證海帶始終在最適合生長的水層。等海帶長到30厘米長,就得開始‘間苗’,把長得密的地方疏一疏,不然互相搶養分,最後都長不大。還有,每隔半個月得檢查一次浮筏,看看錨石牢不牢、繩子有沒有斷的,特別是颳大風之後,要是浮筏被吹歪了,海帶扎堆,很容易爛。”

林宇在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了兩頁,又指著草圖問:“那收割呢?啥時候收最合適?收下來之後咋處理,才能保證新鮮?”

“收割在來年4月份,海帶長到1.5米左右,葉片厚實、顏色墨綠的時候最好。”張建國說,“收割得用專用的鐮刀,從苗繩根部割,別傷著剩下的苗,要是管理得好,一茬苗能收兩撥。收下來的海帶得趕緊運上岸,先在海水裡洗乾淨泥沙,然後要麼直接送加工廠焯水、烘乾,要麼用鹽醃起來存著。要是堆在太陽底下曬,容易曬出白霜,影響口感和賣相。”

他又想起什麼,補充道:“對了,咱這海域靠近火山噴發區,海水裡礦物質多,雖然對海帶生長好,但也得注意監測,每隔一週測一次海水的pH值,要是偏鹼了,就得往養殖區潑點淡水調一調,不然海帶容易生病。還有,別跟海參養殖區離太近,海帶會吸收水裡的氮磷,跟海參搶養分,最好隔個500米以上。”

林宇把最後一句也記下來,合上筆記本,心裡徹底有了底:“您這麼一說,我就清楚多了。明天我就去跟村長爺爺商量,劃一片專門的海域搞海帶養殖,再去訂苗繩和苗種。等浮筏搭起來,就僱村裡受災的鄉親來幫忙,爭取趕在10月底前把苗投下去。”

張建國看著他雷厲風行的樣子,笑著點頭:“你這勁頭好!產苗我倒是可以給你們聯絡。另外我再給你找幾本海帶養殖的資料,裡面有詳細的管護表格,到時候照著做就行。只要細節盯緊了,今年的海帶肯定能有好收成。”

“那可真是太謝謝你了......”一聽這話,林宇頓時高興地不得了,拉著張建峰就往回走,說什麼都要再喝幾杯。

......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