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趙構不遠處的鄆王趙楷,心裡慶幸著自己沒有被父皇派去東、西作坊和弓弩造箭院,趟這渾水。他面色如常,心裡卻抱著看定了九弟小趙構處理不好此事的笑話了。
“父皇聖明!”趙構啟奏道:
“經兒臣審問,東、西作坊、弓弩造箭院司使、副使、宦官監造使還真有大靠山暗中支援他們如此貪贓枉法,以便從中得利!”
還沒等小趙構說完,趙吉便急迫地問道:“是誰?”
趙構回奏,道:“據東、西作坊、弓弩造箭院司使、副使、宦官監造使供述,其私造民用鐵器販賣後,皆將三分之一髒款孝敬給原太尉高俅!”
趙吉恨得咬牙切齒,大怒道:“好一個高俅、高太尉啊!
恃寵營私,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導致軍紀廢弛、軍政不修!
不僅如此,你這高太尉,居然還把手插到了朕在京城的牟駝崗牧所、東、西作坊、弓弩造箭院,從中大撈貪腐之財!”
天子之怒,即便是親兒子,也懼怕萬分。
鄆王趙楷和康王小趙構,被趙吉的怒意,嚇得只有恭恭敬敬地彎腰侍立,未敢插言半句。
趙吉感慨,高俅雖然是太尉,但是權柄在北宋這種想盡辦法分奪削弱文臣武將獨掌權力的朝代,按理來說,高太尉也沒有那麼大的權力。
可是,高俅因得寵於原主宋徽宗,故此恃寵而驕,胡作妄為、貪贓枉法……
穿越者趙吉知道:【太尉】這官名起於秦朝,為三公之一。三公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
為秦漢時期的最高武職,此後歷朝歷代或撤銷或重置,到明代徹底廢除。
即便是明朝的小說《水滸傳》寫著高俅是殿前都太尉,掌管殿帥府並管禁軍,那畢竟是文學形象。
真實的歷史上,北宋並沒設過殿帥府,高俅也沒當過殿前都太尉,而是太尉。
只有在明朝才設有殿帥府,而且只在京師設定,叫“東營殿帥府”,其職能和清朝的京師“九門提督”相似,負責京城的防守與治安。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應該是強行將“東營殿帥府”安在北宋時期。
不過,在五代,後周世宗倒是創立過“殿前司”,統領殿前軍,這是一支皇帝的精銳親軍。
宋太祖趙匡胤在發動陳橋兵變前,擔任的就是“殿前都檢點”,為(後)周殿前軍的最高指揮官。
秦漢之後,太尉一職,多屬於掛名的軍事主管,其實並沒有什麼實權。
北宋宣和年間,趙吉的原主宋徽宗,再一次將太尉提升為武官之首,
太尉這一官職,得以迴光返照,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官職。
北宋雖然“重文輕武”,但由於太尉是京官,又居武階官之首,常參與機要大事,其地位一點都不比那些文官差。
北宋還有國家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樞密院與中書門下並稱二府。不僅監控著大宋所有的軍隊,而且有調兵遣將的權力。但是,北宋的樞密使卻沒有練兵、帶兵、統兵的權力。
【樞密院】的主官叫【樞密使】,由文官擔任;【樞密副使】則往往是由武官擔任的。
樞密使的地位相當於宰相。當然,北宋時,偶爾也有宰相兼領樞密使的情況。例如,慶曆年間用兵西夏,一度由宰相兼樞密使。
那麼,按照北宋這防止朝中的文官大員和武將造反的分權政策,即便高俅身居太尉,就可以在軍中隻手遮天了嗎?按理來說,絕對不可能的。
但是,高俅做到了“欺上瞞下、恃寵營私、侵奪軍營、以廣私第、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導致禁軍的紀律廢弛、軍政不修。
高俅不但自己貪贓枉法,還用手中的權力和官場上的關係網,基本以火箭的速度,破格提拔他的兩個親弟弟和三個兒子……
想到這裡,趙吉先把正在彙報工作的小趙構和下方侍立的趙楷晾在那裡,他對內侍宦官道:
“你去趟大理寺,向監審的梁師成,傳朕口諭,嚴審高俅的罪證之時,別忘記了審問並查證出高俅之弟-----宣和殿大學士高伸、金吾衛大將軍高傑,以及高俅之子高堯康遙郡轉為正任、高堯輔由觀察使提拔為承宣使,這些高俅的至親,有何德何能,居然在短短几年內,官階都提升得如此之快?
高俅的幼子高柄剛剛及冠,雖未步入官場,但據聽說其在京城內也是一惡少,查一查其在京城的無禮王法、胡作非為,其父高俅是否包庇縱容了?
還有,讓大理寺加快審出高俅、王黼的重要罪證,儘快判決。”
“小奴遵旨。”內侍宦官領旨,出捶拱大殿,去大理司傳旨了。
鄆王趙楷低頭沉思:九弟小趙構奉旨去東、西兩作坊和弓弩造箭院辦差,這辦得也不錯啊!還審問出了其背後的大靠山是高俅,看來這應該是父皇想快速懲辦高太尉之聖意了?
趙吉讓趙構繼續彙報,其與御史曹輔巡查時發現的問題。
趙構道:“東、西兩作坊、弓弩造箭院,皆貪腐嚴重,從司使、副使、宦官監造使到各【作】官員貪軍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