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我成了趙佶

第79章 朕兵庫內定國策

第七十九章,朕兵庫內定國策

此次視察,趙吉對兵庫缺少兵器,是很不滿意的。

雖說大宋的禁軍以及駐各州的廂軍的兵丁,手裡倒是有兵器的;

但是,京城兵庫的武備不足,各州的兵庫裡也應該好不到哪裡去。

一旦與金國交戰,兵器裝備上,豈不是就先吃虧了嗎?

應該是打不過快馬彎刀的金兵……

這可能是自澶淵之盟後,北宋與(契丹)遼國至今已經有一百一十五年,沒有大戰的原因吧!

雖說,大宋與西夏常有邊境之戰,但是,那是能用歲幣擺平之事,大宋的皇帝和士大夫們,也都不將其看作能威脅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了。

因此,到了趙吉這副身體原主宋徽宗朝的後期,對於武備,越來越忽視了。

趙吉知道,早在距今八十年前的仁宗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夏戰爭爆發後,范仲淹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的戰略方針,鞏固西北邊防,逼得西夏與大宋議和……

彼時,議各後,大宋的西北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樞密副使,後拜參知政事,發起“慶曆新政”,推行改革……

慶曆四年(1044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上疏仁宗,大宋應行四條國策:

“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戰,四曰備。”

朝廷應該力行七事:

一,密為經略;二,再議兵屯;三,專於遣將;

四,急於教戰;五,訓練義勇;六,修京師外城;七,密定討伐之謀。

“慶曆新政”推行起始,就開始改革吏治,裁汰冗員,安撫將帥,不久後,因新政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遭到很多大臣的抵制和上疏反對,仁宗也開始動搖了……

“慶曆新政”受挫,改革失敗……

恰逢彼時,邊事再起,范仲淹請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他為陝西、河東宣撫使……

趙吉感慨,先賢范仲淹在七八十年前所行的“慶曆新政”,若能推行成功,到現在大宋不僅國富民強,軍隊應該也能成為這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強的吧?!

不過,趙吉卻看到了早在距今七十六年前的“慶曆新政”,對於現在的北宋仍然可以借鑑。

只不過,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時代不同,“慶曆新政”時所提出的國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戰,四曰備”應該略作調整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