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那年1985

第46章 名酒之路

一邊搞生產,一邊搞建設,這就是春井坊酒業的現狀。

隨著天氣不斷的轉暖,建設速度上面,也是在不斷的加快。

就說水泥完全凝固的時間,就是縮短了。

整個建設,還是更多的靠人工來進行,至於說機器裝置,國內本來就缺乏。

反正,農村不缺勞力,而且還是大量的空閒勞動力。

讓這些空閒勞動力來做工,能夠拿到工錢補貼家用,也是極好的。

接下來的時間,對於陳元慶來講,倒是過得相當平靜。

他也沒有折騰其他的事情。

就是銷售部那邊,在蓉城和渝州建立起了銷售渠道。

透過一定的廣告宣傳,在當地市場稍稍的打響了一定名氣。

當然了,春井坊在蓉城和渝州市場上面,價格自然也要賣得貴上一些。

白標春井坊賣2塊一瓶,金標春井坊賣5塊。

敢是提價,和兩個城市的經濟水平有關,賣得太便宜人家反而覺得你的酒差。

春井坊到了這價格,已經算是到達了極限。

陳元慶這段時間,一直都是在思考,如何才是能夠把春井坊的名氣提升上去。

國內現在的名酒,到底是誰認定的?

市場麼?

市場認定更多靠廣告。

廣告能夠幫助企業在前期迅猛發展,但是最終想要在市場上面站穩腳跟還得要看質量和名氣。

陳元慶記得,國內的名酒認定是開的全國評酒會,在這個會上面,認定了國內的名酒。

根據記憶以及現階段陳元慶收集的一些資料,評酒會已經開了4次。

第一屆是1952年在京城舉行,評出四大名酒。

第二屆是1963年同在京城舉行,評出八大名酒。

第三屆是1979年在大連舉行,評出新八大名酒。

八大名酒和新八大名酒在名單上面是不同的,有新酒榜上有名,自然也有老酒除名。

所以,名酒在一定程度上面來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個變的原因,是人們的口味變了,還是酒廠的酒變了?

第四屆是1984年在太原舉行的,評出了十三種名酒。

評酒會不是年年召開的,要幾年乃至十幾年時間才是召開一次。

陳元慶記得,是有開了第五屆評酒會的。

具體時間有著些忘記了。

但是,估計就是這幾年時間。

第五屆評酒會之後,就沒有這類由中央部門組織的全國性評酒活動。

之後倒是有食品工業協會白酒評委會每年進行白酒評定,並且會頒發類似於獎狀的證書。

可評定的結果,不準用於廣告宣傳,不被宣揚的結果,根本就無法形成任何的影響力。

而這幾屆評酒會評定的名酒,即使到了後來,大家也都是認可其評定的權威性。

比如說第四屆評酒會評定的名酒:茅臺、汾酒、五糧液、洋河大麴、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麴酒、雙溝大麴、特製黃鶴樓酒、郎酒。

全部是耳熟能詳的白酒品牌。

當然,評了名酒,也並不意味著就高枕無憂了。

裡面有三五個牌子的酒,後來發展得都不好,企業還在,但市面上卻很少見。

陳元慶在本子上面寫下“評酒會”三個字。

所以得要在下一次評酒會開之前,春井坊就業除了擴大市場和名氣外,還得要搞出來一款不錯的白酒。

等到評酒會再開,新的名酒名單裡面必須得要有春井坊酒。

如此,春井坊酒業才算是成就金身。

有了評酒會的背書,春井坊酒業只要不自己作死,那麼在未來的白酒市場裡面,很容易就能夠佔據上一席之地。

“在想什麼呢?”

陳元慶:“酒廠未來發展的事情。媽呢?”

陳元慶口中的媽,不是張桂蘭,而是吳明鳳。

周楚欣瞅了眼陳元慶的本子,她有翻過陳元慶寫的本子,上面寫的都是一些日常以及感悟之類的。

感悟這東西,每個人都有很多。

但很多時候,感悟到了,轉眼就忘記了。

所以就出現,同樣的事情,總是犯。

陳元慶把感悟寫在本子上,就像是在學習的時候,備了一個錯題本或者說一個經典題型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