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七歲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第362章 不一樣的皇城

當然,這種事情,在整個大明境內,並不是一個特例。

要是沒有京西煤礦股份分紅的事情發生,山西煤礦股份的售賣,也不可能會火爆到此等程度。

事實證明,朝廷並不是在圈銀子,而是讓這些勳貴們實打實的獲得了好處。

面對真金白銀的利潤分紅,饒是思想頑固的勳貴們,也徹底向皇孫朱雄英折服了。

隨著海量銀子的投入,大明境內的鐵路鋪建的越來越多。

從皇城前往各地的鐵路,也陸陸續續竣工了。

如此一來,原本就異常繁華的皇城,如今變得更加熱鬧了。

以往,外出經商的商人們,每一次出行都有著一個週期性。

其次,每一次出門經商的時候,更是相伴著巨大的危機。

畢竟,誰都無法保證,自己出行的一路上,是否會遭遇到預想不到的突發狀況。

甚至有些時候,能夠平安迴歸就已經算是命大了,更加不要說賺多少銀子了。

當然,有些規模不小的商隊,在出行的過程中,安全性會相對高一些。

但是,人多也就意味著開銷會更大一些,從而導致利潤的減少。

隨著鐵路的開通,越來越多的商人紛紛湧入皇城。

而那些有膽識且有生意頭腦的小商販,紛紛將自己城池中的特色小吃帶到皇城之中。

至於這些小商販能夠進入皇城做生意,皇孫朱雄英功不可沒。

要不是皇孫朱雄英將戶籍制度改革了,這些百姓們直到老死,恐怕也沒有膽子離開自己的封地。

當初皇帝朱元璋主掌朝政時,為大明所有人都分成了各種職業中的一員。

也被稱之為戶!

並且還是那種子承父業,永世不變的制度。

比如說這個人是個農民,那麼他的子嗣自然而然就是農民。

若是這個人是個懂得手藝的工匠,那麼他的子嗣就只能是工匠。

當然,這個人的兒子要長大成人後,才可以將父親手中的戶籍接到自己的手中。

只是這種制度,在大明初期的時候,還算勉強能用,因為大明初期的時候,所有資源都是比較稀缺的。

無論是工匠,還是懂得一些手藝的人,生活都算不錯。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制度的壞處便提現了出來。

因為戶籍的限制,無論這個人多麼有才華,最終都會被埋沒在世間。

所以,朱雄英在推行一條鞭法的時候,便取消了戶籍的限制,准許流民自行謀生。

只要不是作奸犯科,不做違法的事情,朝廷就不會管你,想去哪裡都行。

但離開家鄉之前,一定要去鄉里做一個報備。

然後攜帶自己的戶籍證明,便可以走了。

而這些勇於外出闖蕩的人中,自然不會缺乏頭腦精明的人。

雖然不如行腳商人那般,將生意做到各地,卻也能夠憑藉自己的手藝,在皇城之中謀生。

而這些外來謀生的百姓們,見識過皇城的習俗後。

赫然發現,皇城之地,竟然沒有自己家鄉的美食。

於是乎,各地的美食紛紛在皇城中出現。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