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太宗對掏?拿四次元口袋躺平

第27章 治國有方?端著聖賢挑刺而已

王皓說完,朝堂上安靜了好一會。

這話可不是噴了一個人,而是囊括了所有人甚至是皇帝。

“咳咳,那按照小郎君之意,讀聖賢書是毫無意義的,走捷徑也是能被允許的?”

好傢伙,這可真夠老的。

不過王皓認識這人,這兩天王皓已經用道具把這些大人物都認識了一下。

眼前之人是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的王珪,這人今年都五十九了,現在是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還代理侍中一職,爵永寧郡公。

在初唐的這些諫臣中後世最有名的人是魏徵,可是在這個時代最有名的是王珪。

和魏徵的提議還是會有人反對不一樣,王珪的提議大家都說好,在諫臣這個賽道王珪就是那個標杆,是長孫無忌都不會反駁的標杆。

“郡公這話和我說的意思反了。

“人是要讀書的,這點非常重要。

“讀書這件事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意義是讀書之後得出來的。

“不是因為要治國所以去讀論語,而是讀了論語而產生了治國的心得,前者是按圖索驥,後者是自我領悟。

“抱著一個目的去尋找答案,那一定會有答案。

“比如說大旱,心裡想著我要去看看聖人怎麼說,那上面一定會有答案,什麼天子失德,有大冤情之類的。

“然後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我認為這不叫讀聖賢書,這叫找聖賢給自己背鍋。

“這樣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說這不是我能力不夠,這是天子的問題,我們一起上書斥責天子,同時還覺得自己一心為國,是真正的王佐之才。

“我認為的讀聖賢書,是無目的拿著書讀,然後讀到了好幾次大旱的記載,那就仔細對比看有什麼不同。

“比如有時候大旱之前會非常燥熱一段時間,有時候又是大風不斷。

“出現這種情況,當事人是怎麼處理的。

“如果沒有答案,就去翻當時其他的著作看,印證對照得出一個結論,現在再發生這種事怎麼做才能損失最小。

“這種讀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很辛苦。

“讀了論語可能還要讀管子、讀墨子、讀春秋、讀一些其他偏門史料,達到兼聽則明的效果。

“所以郡公不能給我扣帽子。

“我沒說不能讀聖賢書,我說的不是拿聖賢書當自己無能和走捷徑的路,逮著一兩句天天找事。

“為了這個目的無限制捧高儒家,貶低其他之家。

“這不是尊崇聖賢,這是給聖賢抹黑。

“還有捷徑,首先什麼是捷徑。

“非正常手段達到目的,這才叫捷徑。

“那我問郡公一句,讀書是為了什麼?讀書是不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才是真正的終極目的對吧。

“所以先賢的話也說的明白,讀書是要做事,不是說我要讀書。

“讀書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陛下花一天掌握突厥語,然後就更有時間去處理政務?是不是就能快速判斷戰場的情況?人都是有理解偏差的。

“就像注六經一樣,版本之所以那麼多就是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這還都是同一個語言,現在前方戰事吃緊,所有的突厥文都需要通事舍人來翻譯,那麼郡公能確定通事舍人翻譯的就是準確的?

“論語一句話都有八百種註釋,突厥語翻譯過來就一定是精準的?

“找十個通事舍人翻譯同一句話,郡公能保證他們翻譯的都一模一樣,意思完全一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