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親,壽不足三年。”
三年麼。
李績倒是沒有什麼情緒波動,作為從亂世過來的人對這些生死已經看的很開了。
“多謝先生。”
“壽數三年,我拿一個藥丸國公拿回去,吃了這藥丸這三年無痛無災,會很安穩的過完這最後三年。
“該吃吃該喝喝,也不要想其他了。
“這些事國公知道就行,就不要讓老爺子知道了。
“至於結親的事就算了,政道這幾年需要研學,在突厥這些年他學習落下太多。
“看著還行,實際上系統性的學習有缺失。
“我已經給他說了,等我的學校開起來他就會去上學,暫時沒法結婚了。”
李績點點頭,只要有理由就行。
自己作為兒子總不能頂撞老爹,孝都有一本經在那裡杵著,孝經之下反駁就是找死。
不過人家拒絕了,那就不關自己的事了。
“多謝先生,我會好好告訴阿耶這件事。”
王皓點點頭。
李績這個人非常有分寸,屬於那種不管和你說什麼,都有一種疏離感。
“國公行走過的地方很多,有沒有特殊人才推薦,我學校需要一些老師。
“這些老師的待遇還行,希望國公能不吝指點。”
李績眉頭緊鎖,這學校雖然說是精舍,可勳貴中訊息靈通的都知道,這是一所皇帝全力支援的精舍。
一旦成立,地位怕是比國子監只高不低。
就這地位,要是自己能推薦人才進去當老師當然是非常好,長安城想要推薦人進學校的簡直不要太多。
現在問自己,顯然是看上自己的才能和識人之能。
“我認識一名探測打井人才,他每次都能精準找到水脈,只要他打井,都能成功。
“而且井水旺盛,幾十年不枯。
“這種人,算不算人才?”
水利勘測?
這豈止是人才,這是人才中的人才啊,王皓找的就是這種人。
“是,當然是人才,還是頂尖的那種人才。
“水利勘測這件事可不簡單,就算是有各種精密儀器都不一定能百分百搞定。
“這人成功率如此之高,如果這都不算人才還有什麼能算人才呢。
“他叫什麼,住哪裡呢。”
“此人叫高策,就在長安縣。”
李績根據自己得到的訊息推測王皓需要的人才,只是實驗性的說了一個,沒想到居然真的算。
而且聽王皓這意思,這種人才還是非常稀有的那種。
“這樣麼,那我拜託國公一件事。
“國公幫我上門問一下,看想不想來我這裡當老師,待遇呢,比一般的精舍老師好一點。
“當然,不願意就算了。
“畢竟這種技術可能是幾代單傳,如果不想公開我也理解,切莫要威脅。”
古代人思想和後世不一樣。
一脈單傳,是非常有意義的。
在古代,生產資料跟跌非常非常慢,比如耒耜這種工具,大禹發明什麼樣他現在還是什麼樣子。
再比如燒瓷,一個小技術可能從東漢傳到唐朝還是家族吃飯的工具。
生產資料更迭慢的一個原因就是需求。
打井,一般是在原來的井水枯竭、天持續乾旱、搬遷等等。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需求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