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小子,別讓我揍你,給你們放一天假還挑挑揀揀的,心意我知道了,但現在趕緊滾蛋。
這次離開,今後基本再難相見了,珍惜這最後團聚的時光,去好好道別。”
朱高煦直接開始趕人,雖然朱武與丘平已經是徹底跟著他了,但這些考慮,他還是要有的。
太不近人情,怎麼讓人跟隨呢?
更何況他說的也是事實,這次離開,後面再回大明,除非是帶兵打回來了,不然他基本是不會再這樣回來的。
朱武無奈,最終只得退了下去,找到丘平。
“丘平,王爺說了,後日清晨出發,正大光明的走。
王爺還給了我們一天時間,讓我們回去團聚告別,後日清晨出發前歸來。”
“朱武,你什麼時候這麼笨了,我們都回去了,王爺這裡沒有人做事了。”
“我跟王爺說了,王爺說這次離開,基本不會再回來了,讓我們珍惜最後的時光。”
朱武與丘平頓時默然,朱高煦的心意,他們都能感受到,兩人心中都是格外的感動。
片刻,丘平堅定的看向朱武。
“王爺是為我們好,我們聽王爺的,但後日就要返回,事關重大,我們不能不在,一些安排我們必須要做好。
今天還有些時日,我們今日回去,明日就回來護衛王爺!”
“好,就按你說的做!”
朱高煦給了他們一天的時間,這個時間這樣為他們著想,他們雖不想辜負朱高煦的好意,但他們更加清楚自己的職責。
兩人當即準備離開,就遇到了韋婉芸以朱高煦的名義派人送來的御酒以及其他一些賞賜。
雖然是朱高煦的名義,但兩人都清楚,這是韋婉芸給他們準備的,就是為了不讓他們空手回家。
兩人一人一馬車的物品,基本都是宮中御用之物,全部是上品,酒也準備了不少,因為朱能與丘福喜愛喝酒而不喜歡喝茶,包括給後宅的首飾,都有準備。
兩人站立在漢王府外,對著府內跪了下去。
“謝王爺、王妃!”
良久,兩人起身,神情堅定對視一眼,相互點頭,隨即離開。
成國公府,朱能在看著大明與韃靼的軍事地圖,分析著怎麼用兵。
韃靼屢屢寇邊的訊息,他已經知道了,他知道朱棣的性子,國家受辱,外敵入侵,朱棣肯定不會不管的,只是如今事情太多,不得不暫時擱置。
現在他的身體也恢復了,一旦大明用兵,他清楚自己極有可能會被朱棣派去北征韃靼,他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
然而看了一會,朱能卻是始終心不在焉。
就在這時,門外突然響起一道熟悉的聲音。
“爹,我回來了!”
朱能愣了愣,他都懷疑自己聽錯了,隨即開啟房門,但並沒有放朱武進去。
“你怎麼來了?我不是已經說了嗎,我有事,暫時不會去見漢王殿下,你沒有給漢王說嗎?”
朱能有些生氣,他以為朱武這是還沒有回去稟明朱高煦。
在他看來,只要朱高煦知道了,肯定清楚他的用意,如今朱武擅作主張,朱能生氣的是,這麼大的事情,朱武怎麼敢擅自做主,這個時候這樣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私自做主。
尤其是朱武如今貼身護衛朱高煦,相當於護衛統領,該做的就是事無鉅細,皆聽令行事,絕不摻和任何其他因素,當事事稟明。
朱武看著生氣的朱能,當即收起臉上的笑容。
“爹,我已經給殿下說了,殿下給我和丘平放了一天假,讓我們回來團聚。
後日殿下就出發,殿下說此次離開,今後再難相見,讓我和丘平在後日清晨回去就可。
但我不想後日清晨回去,明日清晨兒子就得回去跟著殿下,還請爹見諒。”
“哈哈,好,不錯,有長進了。
跟著漢王這麼些時日,看來不是白跟的,人也穩重成熟了,好啊!”
朱能拉著朱武就往另外的一間屋內走去,眼中滿是欣慰。
他欣慰的不是朱武回來,而是還能知道明日清晨就回去,這才是他欣慰的。
父子兩人在房內聊了許久,當知道韋婉芸準備了一馬車的東西送來,朱能心中也滿是感動。
“武兒,記著好好跟著漢王,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一切皆以漢王之意行事,漢王就是你的天。
府中的事,你不用擔心,不會有任何事的,你只需要做到,既然跟隨了漢王,便忠於漢王,忠於大漢。
我沒有其他給你的,這裡有一份我行軍作戰的心得,這是為父有幸得皇上信任,看了開平王與中山王的用兵心得所自己提煉的,也是屬於為父自己用兵之法,你拿去好好看看。
記著,只有自身有本事,才能更好的幫到漢王,你要儘快讓自己成長起來。”
朱武緊緊拿著這份心得,沒有任何推辭,他知道這份心得有多重要,這是一般人一輩子都無法接觸到的。
“爹,您放心,我一定忠於殿下,忠於大漢!
只是兒不孝,今後不能在爹身前盡孝了。”
淇國公府,丘福看著眼前的丘平,同樣無比的滿意。
“孫兒,你要記住,既然跟了漢王,那就要忠於漢王,務必要忠誠!
家中的事,你不要擔心,有我這個老頭子在,你爹也能開始挑大樑了,你只需要顧好自己。
之前你雖然頑劣了些,但聰慧過人,跟著漢王好好學學,要是你連幫到漢王的本事都沒有,信不信老頭子我打斷你的腿。”
丘福與丘平的相處,含‘罵’量就高太多了,朱能雖然也勇武,但也是儒將,丘福可就完全是一個暴脾氣的人了。
除了在朱棣、朱高煦這些人面前會好一點,其他人面前,那可是一點都不含蓄。
一日的時間過去,第二日清晨,朱高煦詫異的看著朱武與丘平返回,但最終也沒有說什麼。
而隨著朱棣的聖旨下達,給了朱高煦諸多賞賜,並且讓朱高煦第二日返回大漢的訊息傳出,頓時引起了那些之前上書讓朱高煦留下的那些人的注意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