洺州(邯鄲)城內,張迪端坐在大堂之上,神色凝重。此時的他已聚集了十萬之眾,佔據了洺州城以及周邊的數縣之地(鉅鹿縣、平鄉縣、曲周縣、平恩縣、雞澤縣、肥鄉縣),聲勢浩大直逼宋朝北京大名府的北大門。然而,他心中卻充滿了隱憂。
近來宋軍頻繁調動,劉光世部已然逼近。他清楚,這支軍隊雖然剛與遼軍交手不久,未曾取得大勝,但其精銳程度遠非他手下這群烏合之眾所能抗衡。更何況,洺州地處平原,四周無險可守,面對宋軍強攻,城中這些尚未經過真正戰陣洗禮的農民軍,恐怕難以持久。
張迪緊皺眉頭,心中有些猶豫。他曾幻想憑藉城池的堅固與人數的優勢,能夠死守洺州,以拖垮宋軍,但如今形勢越來越不利,讓他心中的信念開始動搖。
這時,門外傳來急報:「報!城外有稱方夢華的帶人前來拜訪!」
張迪一驚,隨即緩緩站起,眼中閃過一絲不解:「方夢華?摩尼教那個小丫頭片子?她不好好在江南待著,來河北做什麼?」
他隨即命人將方夢華迎入城內。
方夢華被引入洺州大堂,楊志、楊再興、張岑等人陪同在側。張迪見狀,心中略感詫異,尤其是見到楊志在列,更是感到事態非同尋常。
「方姑娘,今日來訪,所為何事?」張迪開門見山,語氣中帶著幾分試探。
方夢華看了張迪一眼,發現他雖有雄心壯志,但在局勢如此緊張之下,顯得有些焦慮。她知道此時不宜繞彎子,便直言道:「張將軍,我今日前來,是為洺州城中百姓和將士的生死存亡而來。」
張迪神情一凜,心中疑惑更深:「此話怎講?」
方夢華輕輕嘆了口氣,緩緩說道:「張將軍手下雖有十萬之眾,但這些人多為普通農民,沒有經過戰陣的磨練,戰鬥力遠不如宋軍精銳。更何況,洺州城四面平坦,根本無險可守。若是與劉光世部硬拼,恐怕難以抵擋。」
張迪皺眉,他早已考慮過這個問題,但心中始終不甘,便反駁道:「方姑娘所言雖有道理,但若棄城而走,這十萬百姓又該何去何從?我等既起義反抗朝廷,便不能輕易放棄。」
方夢華微微一笑,神情堅定:「將軍錯矣。固守洺州,無異於自陷絕境,最終只會害死全城百姓。相比之下,我倒有一策,可助將軍全身而退,並保住這些百姓的性命。」
張迪眼中閃過一絲疑惑:「方姑娘有何高見?」
方夢華站起身來,步步走近張迪,語氣沉穩而有力:「將軍不妨汲取先兄方臘在浙西死守青溪幫源洞大內不但本人兵敗身死還害全縣百姓殉教的教訓,以及我部後來在浙東拖垮折家軍的經驗,放棄死守洺州的幻想。你手下這十萬農民軍,雖難以與宋軍精銳正面交鋒,但若是轉入太行山脈,利用群山之險進行遊擊戰,未嘗不能與宋軍周旋。」
張迪眼中閃過一絲思索,他雖然未曾領兵多年,但也知道太行山脈的地勢複雜,若能轉入其中,確實有機會與宋軍抗衡。
方夢華見張迪有所動搖,繼續說道:「我願助將軍說服望仙山的高託山和楊天王,讓他們提前起事,與將軍的軍隊互為犄角,共同對抗宋軍。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保住將軍的部眾,還能在太行山脈建立堅固的根據地,為將來的抗金大業做好準備。」
張迪沉默片刻,眼中逐漸露出決然之色。他明白方夢華所言句句在理,死守洺州確實不智,唯有轉入太行山,才能為這些百姓和士兵保留一線生機。
「方姑娘所言極是,我願意依計行事。只是,這些百姓……」張迪有些遲疑,他不忍心捨棄這些跟隨他的百姓。
方夢華輕輕點頭:「將軍不必擔心。若能成功轉移百姓入山,我會親自帶領人馬護送他們至安全之地。楊志將軍與我一同前來,也是為了說服將軍,共同完成這次重大的戰略轉移。」
張迪心中一寬,終於下定決心。他鄭重其事地說道:「好!我張迪今日就放棄洺州,帶領軍隊和百姓轉入太行山。望姑娘能守信,助我完成此事。」
決定已下,張迪立即開始安排撤離洺州和各縣城的事宜。他召集部將,向他們詳細說明了轉移計劃,並命人開始準備撤離的物資。方夢華則與楊志、楊再興、張岑等人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楊志表示,他願意與張迪的軍隊配合,發動一場聯合軍事行動,以牽制劉光世部的注意力,為洺州城的百姓和士兵爭取時間。方夢華對此非常贊同,她認為這不僅能夠減輕撤離的壓力,還能迷惑宋軍,使他們誤以為張迪準備與宋軍硬拼,從而放鬆對太行山的警惕。
與此同時,方夢華也決定親自前往望仙山,說服高託山和楊天王提前起事,與張迪軍和楊志軍互相配合,共同對抗宋軍。
臨行前,方夢華還特別提到劉光世部將,同樣曾是宋江三十六將的呼延綽。她向楊志提議,若能找到機會,便應試探呼延綽的態度。即便他不願投誠,也應爭取讓他在關鍵時刻放水,以促成這次戰略轉移的成功。
不久後,張迪的軍隊開始悄然撤離洺州,朝著太行山脈進發。楊志和張岑則帶領一支精銳部隊,繞道去往劉光世部的營地附近,準備發動佯攻,吸引宋軍的注意力。
方夢華則帶著楊再興和一隊護衛,迅速趕往望仙山。她知道,此次行動的成敗不僅關乎張迪軍隊和百姓的生死,更關乎未來抗金大業的佈局。她心中充滿了責任感,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
洺州城和周圍各縣逐漸變得空曠,只有張迪的旗幟依舊在城頭飄揚。宋軍或許還未察覺到這些座城池正在悄然易主,而張迪和他的部眾,已經開始了一場充滿挑戰和未知的戰略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