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化功大法”即將大成,屆時管他是官是軍,一併收拾了便是…當下丁春秋也不多言,縱起輕功,如風拂柳般地去了。
蕭別裡剌正要拍馬去追,卻被蕭易攔下:“窮寇莫追…此人武功高強又陰險狡詐,莫要不小心著了他的道。”
蕭易來到蘇星河面前,蘇星河二話不說,立刻下拜:“恩公救命之恩,在下沒齒難忘!”
“快快請起!”蕭易趕忙將他扶起,“蕭某雖處異域,但聰辯先生蘇星河的大名也是知道的,今日一見,果然不凡。”
蘇星河一臉羞慚,看了一眼旁邊的蕭遠山:“蕭公子謬讚了…我這點微末本領,還不及這位壯士本領的一半強,實在是有辱師門。”
蕭易搖搖頭道:“我剛剛親眼所見,你臨危之際尚不出賣師父,可知是個重義的漢子…如若不棄,便隨蕭某一道去可敦城赴任招討使。
一來蕭某最喜結交江湖英雄,咱們可以切磋武藝,互相指點;二來丁春秋恐怕不會就此善罷甘休,足下到我府上暫避一陣,諒他也不敢上衙門裡搶人…聰辯先生自然不怕那個師門叛徒,只是事關令師安全,故此隱忍。”
蘇星河見他言語誠懇,又處處顧全自己面子,心下感動便欣然點頭:“如此…就叨擾公子了。”
蕭易尋來一匹馬給他,蘇星河便跟隨蕭易的馬隊,一起浩浩蕩蕩地上了城前的緩坡。
城門之外,西北軍中的統軍使、同知以及各路都監、衙門口各級官吏,早已經分列兩排站好,恭恭敬敬地迎接這位新上任的招討使大人。
蕭易與眾下屬寒暄了幾句後便道:“你們駐守為國戍邊,著實辛苦…這便隨我進城罷。”
招討使住在後衙的府邸,安頓好蘇星河後,蕭易便帶著蕭遠山等三位刺史,跟駐地的大小將領進了使司衙門。
坐上部堂高座,蕭易朗聲道:“陛下封我做西北路招討使,乃是對我的信任,自是不能辜負。閒話少敘,你們來跟我講講這西北路的軍情。”
一個統軍使吃驚道:“現在就要處理軍務?大人您舟車勞頓,一路顛簸,我已經在帳下設宴…”
“不必了,公事要緊…就從你開始彙報吧!”
“…下官遵命。”
眾官員如臨大敵,小心翼翼地依序稟報,讓蕭易對西北的情況有個大致瞭解。
遼國對諸部的管理較為粗疏,並不過多幹涉。招討使表面集軍政於一身,其實無法直接插手地方部落的內政,而是和克烈八部、蔑兒乞四部、乃蠻四部的首領打交道;至於他們聽不聽命,就要看其心情了。
他們若不聽話,蕭易的政令便不出駐地…說白了,就是個可敦城的“市長”。
一邊聽著眾人的彙報,蕭易一邊苦思將來該如何治理當地:
從後世來看,遼朝的治理寬鬆放任,但各部時叛時降,根本談不上有效控制;而金朝的治理暴虐嚴苛,動不動就屠殺一個部落…卻也過猶不及,往往激起蒙古諸部的反抗,更是催生了成吉思汗這個一代梟雄的降世。
想到這,蕭易暗暗下著決心:看來治理西北各部,我需要走一條從未設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