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應該設定層層的選拔,這些選拔,可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層,每三年可進行一次,逢子、卯、午、酉年舉行。”
“而考試的試場,則可稱為貢院,至於考期,則當設於在秋季八月,可稱之為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當設立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他官員若干人。”
“考試分為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可稱舉人,第一名則稱解元。”
“會試,則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
“殿試,則是由皇帝親自主持,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科舉制度在明清的時候,就已經被完善了,此時柳軒直接將之搬出來,可謂是侃侃而談,沒有絲毫的壓力。
片刻後!
當柳軒的聲音落下時,文武百官看向柳軒的目光都變了。
因為柳軒所構想的制度,比現在的科舉完善太多了,而且有非常強的可行性,還把寒門士子也考慮在內了。
但是,世家之人面色就有些不好看了,他們世家之所以能夠這麼多年屹立不倒,也是也有原因的。
那就是之前一直都是推舉制度,雖然隋文帝開創了科舉考試,但是並沒有真正的實行多少。
世家大族關係網路強大無比,憑藉推舉制度,他們輕鬆的能夠讓自己家族的人在朝堂當中佔據一席之地。
可是,現在柳軒所說出來的科舉制度,直接把屬於士族的那一部分份額,給生生的切出來了。
讓寒門士子和世家大族同朝為官的可能性變成了五五分,而且全憑自己的實力!
他們很想讓柳軒剛剛說的話,變的一文不值,但是在上首的李二此時卻眼睛大亮,盯著柳軒,好像是看到了什麼稀世珍寶一樣。
王家人還有其他大族的人,看向柳軒的眼神非常的難看,他們隱隱的覺得,柳軒今日所說,很有可能就能讓李二去這樣辦!
當然,也有一些人看的很透徹,柳軒的方法雖然完善,但是,對於這些世家大族的衝擊還是有限的,有錢看書的終究太少了,絕大部分都掌握在世家手中。
畢竟現在紙的價格,完全不是那些寒門能夠消耗的起的。
柳軒看向長孫無忌,含笑道:“長孫大人,下官的這些辦法,你覺得如何啊?”
“你...”
長孫無忌瞪著眼,臉色更加的黑了,他能怎麼說?
柳軒剛剛說出的這些科舉制度,明眼人都看的出來,比現如今大唐的科舉制度完善太多,若是真的實施,對大唐只有好處,而沒有任何的壞處,難道要他硬著頭皮說這個辦法不好嗎?
別忘了,李二還在龍椅上坐著呢。
最終他只能一甩袖,不搭理柳軒,轉身退了回去。
看著這一幕,李二撫須一笑,卻沒有說話,他有種感覺,柳軒今天還會給他更多的驚喜,現在若是說話打斷,那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見長孫無忌不說話,王珪站了出來,問道:“柳縣令既然自認為在治理方面頗有心得,那正好有些問題在下打算詢問柳縣令。”
柳軒轉身看向他,挑了挑眉,“王大人請說!”
王珪也不廢話,直接開口說道:“馬上秋末,即將進入冬天,每年的時候都有大量的子民逃難,或者來到長安避難,每年冬天都會凍死不少貧民,如何解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