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一一打分和評判。
最後根據綜合評估來決定你該去什麼隊伍。
這裡的透過率很低。
平均每個星期要考核五十人左右。
大概一個月才能出現一兩個符合國青隊硬性標準的選手,至於能符合國家隊標準的人,就要看運氣了。
有可能兩三個月都不一定有一個國家隊級別的選手出現。
這樣算來,國青隊標準的透過率可謂百分之一,國家隊標準的透過率更是小於千分之一。
就算透過了,也是進入國青隊二隊三隊,國家隊二隊三隊。
只有真正肯努力又有天賦又有實力的人,才能進入一隊。
一隊的含義。
等於各個大賽事的種子名單,都只會從一隊中挑選選手。
只有一隊挑完了還缺人,才會去二隊三隊挑選。
說白點就是,一隊是主力隊員,二隊三隊是替補隊員。
二隊三隊的選手人數,要遠遠多餘一隊。
而且二隊的人員交替也比一隊要快的多,只要稍微不努力,成績下降了,那就有可能被打回原省隊,繼續訓練。
體育競技是殘酷的。
只要不斷拼搏才能有上升的空間。
二隊選手的年齡相比一隊偏小,經歷也較少,資歷也不夠,名氣更不用說了。
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
前世的徐逸就是一個國家隊二隊隊員,他深知這類選手的可悲與不甘。
等了半個多小時。
終於輪到徐逸他們這一批人進去考核了。
考核地點是一個小型羽毛球館。
裡面有六個標準羽毛球場地。
“你們按照順序做一下自我介紹,然後就要開始第一項考核專案了。”臺上一名評委對新進來的徐逸這夥人說道。
徐逸排在第五位。
走在第一位的男生,聽到評委的話,有些緊張,但深吸了一口氣,還是大聲說了。
“我叫沙梁,今年18歲,來自雲城省隊,我喜歡羽毛球,從七歲開始一直勤懇練習,獲得過10年雲城少年杯的單打冠軍,12年魔都青年賽的亞軍,還有……”
第一位叫沙梁的男孩做了一個將近兩分鐘的自我介紹。
顯然是有備而來。
四名評委聽著他的介紹,一邊在本子上寫著什麼,一邊點點頭,偶爾互相小聲溝通著什麼。
第一位介紹完畢後,接著是第二位。
徐逸眨眨眼,表情怪異,神態有些懵。
還要這麼詳細的自我介紹。
怎麼沒人告訴他呢。
簡直是坑啊!!
這他麼要他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