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蘅點頭道:“沈公子不用擔心,兩千間菇房的菇袋,實際連一千兩銀子都花不了。”這菇袋製作,李家莊子養菇廠的工人,基本都會了,也不是秘密,無需隱瞞,李蘅也就不保密了。
沈公子道:“那,真太好了。”
李蘅道:“但是,有一點啊。沈公子,你投入2000間菇房,實在太多了。”
“此話怎講?”
李蘅道:“須知物以稀為貴,平菇之所以值錢,就是珍惜。如果太多的話,只會價格降下來,最終結果是多產多收多投入,卻不多賺錢。”
沈公子一凜,這他倒真沒想到。做生意,他們這些官宦子弟,多是憑藉巧取豪奪。真正的生意經,沒幾個人真懂。聞言細思一會,覺得確實如此,說道:“李兄教我!”
“沈公子...”
沈公子道:“李兄,你我既然這般有緣分。你喊我公子,是不是生分了,不若兄弟相稱如何?”
李蘅道:“好,沈兄!我李家菇房才兩百多家間,這是我們經過反覆計算過的。能夠供應仙客樓兩道二十一州的平菇。不是不能多產,而是如此正好,再多了就會供大於求。就會造成平菇不值錢,降價,得不償失。當然除了仙客樓,我們李家不做其他酒樓生意,沈兄的平菇可以供應這些酒樓。不過,要控制量。如果只是岳陽一地,菇房不宜超過30間,如果連同周圍十幾個州郡,也不宜超過200間。至於更遠的州郡,就不用想了,平菇會爛在途中,增加運輸成本,最後就是不怎麼賺錢。”
沈公子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某受教了。只是這200間菇房,能挽回損失嗎?”
李蘅笑道:“沈兄,勿慮!這200間菇房,運作好了,讓沈兄年入十幾甚至二十萬兩銀子,還是能做到的。”
沈公子大喜:“這麼多!”
李蘅道:“既然沈兄對家母有救命之恩,這菇房之事,我就和你合作了。但是有一點,我和長孫家有協議,我李家的平菇,只能供應給長孫家仙客樓。沈兄,仙客樓之外的生意,你儘可做。平菇秘法我不能給你,但是卻可以每年給你提供,200間菇房,所需培植平菇的藥液。”
“如此,多謝了!”沈公子道:“既然是合作,那我出錢,你出力,所得二一添作五如何?”
李蘅道:“不必了,這權當是我報答沈兄救母之恩了。”
沈公子不高興的道:“既然是合作,哪有一方付出的道理。我這不是佔李兄便宜了嗎?這豈不是我沈闊成了攜恩圖報的小人了嗎?若是這樣,不合作也罷!”
他現在可是扮演謙謙君子,自然要裝模作樣一番。而且他若是這樣受了,就等於李蘅報了恩了,以後就和李蘅斷了。他所圖甚大,怎肯現在就和李家斷了關係。所以一副堅決不允的樣子,好像一派正人君子模樣。
這讓趙氏好感大增,從中說和道:“蘅兒,沈公子既然堅決,就這樣吧!以後你們合作,還長久,這樣才穩固。”
李蘅想了想,點頭道:“好吧!”
事情談妥,趙氏還留了沈公子在家用了午膳,招待十分熱情,甚至拿出貢品級的西瓜讓沈公子品嚐,沈公子讚不絕口,更是藉機討趙氏歡心。
送走了沈公子,李蘅站在門口良久,緩緩道:“希望你不是保藏禍心。”
他不確定,對方救自己母親是巧合還是有預謀?對方真不知自己和張恆之事?找上李家真是他說的那樣,不知情?
李蘅不崇尚陰謀論,但是也不忌憚把人心想險惡些,因為有時候人心險惡起來真比想象的更加兇險陰暗。他現在是背後有一大家子人,如今不僅是李家,整個李家莊子,還有周圍幾個村落,都在靠他李蘅發家致富過上好日子。他要對自己家人,對這些依靠他的人負責。所以凡事,都要考慮周全,好的壞的都要想到。
尤其是,這沈公子和張恆父子能混在一起,他真對張恆父子為人不知?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混在一起的人,總有些相同之處。不得不防!
可惜,李家的財力膨脹太快,而相應的勢力發展太慢。沈公子為人如何,這種事,要是有個情報組織,打聽一下,也能給自己做個參考。可是他沒有這種勢力,只能零時派人去岳陽打聽,但是未必能打聽的到。
情報組織,李蘅也在建立,就是那些孤兒們中,以後精選一批合適的。會採用現代情報組織的方式,進行深度潛伏。可是這要幾年才見效。
“也許我想錯了!”李蘅自語道
這些採用現代情報構架,深度潛伏的特工,是為了對付以後李家可能的大敵的。一些小事,不會用到他們。而現在,李家發展的初期,還不會遇到這種級別的大敵。其實一般性的情報網路,打探點最基本的資訊,已經足夠現在李家用了。
這一點,自己似乎想的過深了。可以先建立一個現在暫時能用的,一般的情報組織。以後那批孤兒成熟了,再建立另一套班子。現代國家組織,似乎也沒有哪個是隻有一個情報網的?M國有FBI,同時也有CIA,還有DIA,NSA等等,軍方還有自己的情報組織,大大小小十幾個。這樣才能,避免情報來源單一,被人欺瞞。
明朝有著強大的錦衣衛,是怎麼亡?不就是情報全都靠錦衣衛,一旦錦衣衛欺瞞上面,皇帝就成瞎子了。所以國家爛成那樣,崇禎還不知道真實原因。雖然後面幾個皇帝,對錦衣衛警惕,建立東廠,西廠甚至還有個內廠,但是都沒用!因為這些組織,是監管錦衣衛的,自己沒有系統的情報組織,什麼事還是依靠錦衣衛,用錦衣衛辦事。本質上大明王朝,就一個全國性的大型情報網,自始至終都是叫錦衣衛。只不過他們的上司機構,經常換,這朝皇帝用東廠管,那朝用西廠,下一朝用內廠。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