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完全不是!
根本原因是,沒有豎爐能承受這樣的高溫。普通的磚,溫度達到八九百度,就燒裂了,岩石更不行。豎爐本身的殼體就是鐵自身。如果加熱到一千五六百度,鐵礦石還沒煉成鐵,鍊鐵爐自己就先化成水了。
高爐相對於豎爐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鋼體外殼之內還有爐襯,使用耐高溫的耐火材料做成。所以高爐的爐腹溫度可以達到1800多度,而外殼卻沒事,完全能冶煉液態鐵水。
而液態鐵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直接加入炭等原料,直接將鐵水變成鋼水出爐。所以現代高爐頂吹煉鋼,一爐鋼幾噸,只需要兩三個小時,煉出的鋼的碳含量好控制,因此質量穩定。而古代煉百十斤鐵就要一天,煉好後,還要經過其他的方法煉成鋼,又要兩三天時間,質量還不穩定。高爐鍊鋼的效率提高了上百倍不止。
所以,那些小說上,隨便一個人回到古代,僅僅知道個轉爐鍊鋼,找幾個鐵匠鼓搗個一年半載,就能搞出轉爐鍊鋼的,純屬幾把扯淡。別看豎爐,高爐差這一點,卻是上千年的技術差距,怎是那麼好跨越的?
知道原理,和能工業化生產完全是兩碼事?
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到原子彈實現花了多少錢。美國為了成產原子彈,集全國之力,數以十萬計的科學家夜以繼日八年時間,才把原子彈從原理變成現實。
原子彈的原理,現在估計一個小學生都知道。原子彈的結構圖,網上隨便下。我就問又有幾個國家實現了?更不要說一個人!
一把手槍,結構圖網上也有的是,又有幾個人能憑一己之力造出槍來。這還是,現代社會已經提供了你造槍的各種材料。而古代,連一個彈簧都沒有,即使你知道現代槍支的結構又如何,只能是望圖興嘆而已。
高爐和豎爐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爐襯的耐火材料。材料學,也是現代科學最前沿,最困難的學科。
還是那句話,僅僅知道高爐鍊鋼,轉爐鍊鋼這幾個字的小說穿越者,想搞出這些東西,就是瞎扯。不要說他們一知半解,就是一個現代冶金學專科的人才,回倒古代,他擁有全部的知識,和圖紙。從無到有,想把豎爐鍊鐵變成高爐鍊鋼,沒個十年二十年也是妄想。
因為現代冶金專科,教授的是讓他們如何冶金。但是如何製造冶金裝置本身,他們也不會。更不要說,其中涉及的各種超越古代社會的現代材料。就一個耐火磚,在古代工業環境下,就夠這種專業人員鼓搗幾年的。這是上千年時代差距,也是上千年工業基礎的差距,不是憑一人之力可以改變的。
至於靠古代工匠的智慧?瞎扯淡,他們的智慧懂化學嗎?懂物理學嗎?他們的智慧對於現代工業,還不如現代三年級的小學生,這是千年知識體系的差距,也不是想平就能平的。
搞個活字印刷,指南針,這種運用發明,古人還行。涉及到化學物理,材料學什麼的,他們完全指望不上。
而從高爐鍊鋼,到轉爐鍊鋼,人類社會經歷了上百年。這還是在近現代一大批,有現代知識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那種一穿越,找幾個連現代知識都沒有的鐵匠,隨便鼓搗,就能搞出轉爐鍊鋼。就是臆想的小說情節,現實完全不可能。給他們圖紙,許他們兩百年也做出高爐,更何況轉爐。
這是社會整體工業實力的差距。在社會整體工業實力,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是有圖紙,有全套冶金裝置的圖紙。包括這些冶金裝置所用到的材料的製作工藝的圖紙,都有。古人看著,也只能懵逼流淚,根本不可能實現。
這種差距,就好比,你把F22,殲20的全套圖紙給一個非洲國家,它就能造出來四代機?扯淡,給他們一百年。
天竺為什麼阿瓊搞了幾十年,還上不了戰場?光輝為啥飛一架摔一家?就是整體工業實力達不到,再先進的圖紙技術給他們也是白瞎。
李蘅有空間提供全套的各種工業技術資料,包括了21世紀後期的基礎工業在內的全部資料。
但是你讓他在大唐,從無到有搞個高爐鍊鋼,他也一點信心都沒有,反正是三五十年是別想,至於轉爐鍊鋼,那就是有生之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