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大亨

第81章 合蕈

香菇是一種現代常見的食用菌,別名又叫花蕈、香蕈、冬菰、花菇等。在古代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生長週期8-12月,人工培植只需3-4個月。自然野生香菇,主要分佈於現代安徽、江蘇、浙江、上海、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貴、四川等地。人工種植遍佈全國。

香菇擁有多種營養成分:香菇多糖、有機鹼、香菇嘌呤、雙鏈核糖核酸等。自古就是我國名貴的食用菌,是古代山珍海味,山珍的一種,被人們譽為“菇中皇后”。

香菇起源於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菇,也是我國久負盛名的珍貴食用菌。據說我國食用香菇的歷史有近4000年,不過有文字記載的食用歷史始於秦漢。那時的食用香菇來源是野外採摘。和平菇一樣,都是食用歷史很悠久,但是種植歷史卻落後上千年的蘑菇。

我國栽培香菇的歷史約有800年,是世界上栽培香菇最早的國家。我國最早文字記載的香菇種植,始於南宋,浙江慶元縣龍巖村農民吳三公發明的種植方法。公元1313年王楨的《農書》記載:“今山中種蕈亦如此法。但取向陽地,擇其所宜木(楓、椿、栲等樹)伐倒,用斧碎,以土覆之,經年樹朽,以蕈吹銼,勻播坎內,以蒿葉及土覆之。時用泔澆灌,越數時以錘擊樹,謂之驚蕈。雨露之餘,天氣逐暖,則蕈生矣。末訖遺種在內,未歲仍復發。”這就是最早香菇砍樹栽培的簡述。所謂“用泔澆灌”、“以錘擊樹”,即是以前菇農的“浸水打木”。這就是是後世幾百年一直沿用的香菇種植方法-砍花法。直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發明了段木純菌絲接種栽培的方法,更進一步改良了的這種植方法。

除此之外,現代香菇栽培更多的採用的是木屑袋料栽培的方法。成本相較於段木栽培高一些,但是總產量卻比段木栽培更高。

因為古代砍花法種植香菇,對原料要求高,並且是野外種植,所以儘管解決了香菇野外採摘產量不高不穩定的問題。但受限於自身的侷限性,香菇產量依然是難以供應市場,在很長時間裡香菇一直都是珍貴的食用菌。這個問題一直到近現代才解決。

而李蘅現在所在的是大唐貞觀二年,此時連古老的砍花法,還沒有。香菇的獲得純靠野外採摘,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珍貴山珍。在我國古代,雞樅,松茸,天花(平菇),合蕈(香菇)就並稱於世,是四大名菇。而至今雞樅和松茸的人工大規模種植,依然沒有解決。

不僅僅是香菇,平菇,其實受限於技術等各方面原因,所有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歷史基本都是宋元之後才開始。也就是說,在宋元之前,任何一種食用菌,都只能野外獲得,都是異常珍貴的食材。珍貴,自然就意味著價格昂貴。

香菇,在大唐的價格,不敢說是價比黃金,但是一兩香姑一兩銀,卻是實實在在的。香菇的價格等同於同等重量的足銀。這是李蘅在這個世界,從書籍以及打聽得到的準確訊息。比之平菇,香菇的價格只貴不差。

李蘅準備逐步發展食用菌市場。因為這個市場,在古代,尤其是南宋以前,都是一片空白。有巨大的市場,卻沒有足夠的產品。他只要稍加運作,就可以佔領和壟斷整個世界的食用菌市場,而且是完全壟斷,獨此一家。

選擇香菇的原因,是因為香菇可以風乾儲存運輸。在李蘅的發展戰略中,李家暫時三兩年內還走不出岳陽郡的範圍。其他菌菇,不論是平菇,雞樅,還是金針菇,杏鮑菇等等,都是食用鮮菇,在古代儲存和運輸條件都極端落後的情況,不利於儲存運輸,無法進行全國銷售鋪貨。

而香菇風乾脫水之後,可以用水泡發,口味卻不失。對目前李蘅來說,是最好的蘑菇產品。

香菇的種植,李蘅準備採用木屑袋料培植的方法,和平菇的種植類似。而不準備採用段木菌絲法,這種培植方法,太簡陋,無法保密,很容易就會被人學去。即使無法學到菌絲接種的方法,但是他是在砍花法的基礎上,改良的方法。所以即使不使用關鍵的菌絲接種技術,也只是變成了砍花法,產量減半,生產週期更長而已。

用心人只要用心,很容易倒推找到原始的砍花香菇種植方法。這不利於李蘅壟斷香菇市場。

而袋料培育法,涉及到溫控,溼控,肥料配比,木料袋基料的配方等多方面的技術。更加容易控制和保密,能比較有效的控制培育方法的擴散。

而且袋料法成本高,稍有不慎,種不出香菇,就會賠的傾家蕩產,能更有效打擊對手。而李蘅有超級營養液在手,不怕這些。他還缺德的摒棄了,袋料法,原來的肥料配比配方,完全以營養液取代這些肥料。讓想要偷取這種植方法的人,完全失去一種重要的配方,幾乎是怎麼種怎麼死。而李蘅的超級營養液,只有他有,就完全不擔心洩密。

等到十幾二十年後,李家完全壟斷了大唐甚至周邊國家的菌菇種植業。到那時他才會考慮放棄超級營養液種植,使用真正的木屑袋料香菇種植方法。到那時,即使有個萬一,種植方法和配方洩露。他也能憑藉市場佔有率,成本控制的手段打擊對手,讓進入市場的人死翹翹。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