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開啟我的電影時代

第3章 拍短片?

現在大家平時的消遣渠道無非就是電視、報紙、雜誌、小說。

又因為電視的普及還不夠多,報紙、雜誌、小說這種便宜的消遣方式才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也是現下最主要的宣傳方式之一。

所以在這個年代想出名最快的方式就是上這些刊物。

要論這年頭誰最有錢,除了那些大老闆,就是那些成名的作家了。

別看作家屬於文藝圈的,但在90年代作家才是內地影視圈的主角。

作家的地位在圈內可是非常高的,現在大部分的電影還是以文藝片為主,這些劇本全都出自這些作家之手,而且都還集中在那幾位大作家身上。

就連電影局的稽核部門都有這些作家的身影。(這個時間應該叫廣電,但為了方便還是叫這個名字吧)

說他們2000年之前壟斷了影視圈90%以上的劇本也不為過。

馮曉鋼牛吧,97年一部《甲方乙方》開啟了內地電影賀歲檔,98年又是一部《不見不散》連續兩年拿到國產電影票房的前三名,一樣被這些作家噴得死死的,把他壓得頭都抬不起。

一直到幾年後老謀子的一部《英雄》橫空出世,開啟了內地商業片時代才將這種格局打破。

咳咳~

扯遠了。

所以呂楊和《驢得水》想快點出圈,那就得登上這些刊物才行。

打不過就加入。

賺錢嘛~不寒磣。

不過上哪一家刊物好呂楊對這方面一竅不通。

蘇予見他撓頭,便笑呵呵地說道:“我前兩天和《人民文學》的編輯主任謝名清吃飯,聊到你的《驢得水》,他對這個故事非常感興趣。”

呂楊聞言激動道:“我也能上《人民文學》?”

“你回去好好把《驢得水》修改一下,弄成個短篇,送到我這來,剩下的你就不用管了。”

“我馬上去改!”

話還沒說完,呂楊就立馬站起來風風火火地離開了辦公室。

到底是年輕人啊,蘇予輕笑著搖搖頭,然後看向留下的那份劇本。

中戲導演專業好不容易出個人才,不幫幫忙怎麼行。

蘇予收拾好東西,然後把劇本小心地放進公文包,然後掛在身上急匆匆地出門。

···

呂楊回到宿舍後,花了幾天的時間就把《驢得水》修改成短篇小說,然後交給蘇予就沒管了。

他現在思考的是短片該拍什麼。

攝影機和膠捲學校的器材室會提供,場地費和一些服裝道具什麼的費用到時候拿發票回來學校會報銷的,但操作人員和演員這些就得自己找了。

拍《萬萬沒想到》?

不可能的,別說時代不同,這種惡搞的表現方式就不是學院派能接受的。

拍《老男孩》或者《父親》?

行到是行,但是這兩個短片都在30分鐘以上,光是膠捲的錢就得花個十幾二十萬,器材室那邊根本不可能批得下來。

一個作業而已,哪裡值得花這麼多錢。

呂楊思考良久,突然想到一首歌,眼睛頓時一亮。

這個可以啊,這首歌的背景故事稍微新增一下,就能做成一個完整的短片,而且故事立意也不差,大不了就當拍了個加長版的MV。

就這個了!

呂楊迫不及待地拿起筆在草稿上寫下劇本的名字:《赤伶》。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