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渾身紋滿了符籙的人從石壁的縫隙後面出來的時候,我整個人都不好了。對方應該是個瞎子,看不到東西,卻能聽到聲音,我緊緊的靠著身後的石壁,連大氣都不敢出。
與此同時,我的心裡七上八下,翻滾如潮,驚悚之中還帶著濃重的詫異,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
以前師傅和我說一些往事的時候,我並沒有全信,只是當做故事來聽,因為畢竟是年代很久遠的事情了,誰也說不清楚真假,口口相傳到了今天,其中肯定夾雜著傳說的成分。
比如,在祖師爺開創白八門的初期,有一種叫冥奴的人,在外界的一些傳說裡,冥奴是從陰間來的,專門穿行陰陽。
但只有極少一部分人知道,冥奴並不是什麼從陰間來的,冥奴其實也是人,只不過,能被馴養成冥奴的人,對八字,命格,還有具體的身體情況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冥奴從出生之後,就被單獨的帶走,然後養在一個不見天日的環境裡,因為一直見不到任何的光線,所以冥奴的眼睛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退化,一般用不了太久,冥奴就會徹底的失明,變成瞎子。
平常照顧冥奴起居的,都是瞎子,到了冥奴十來歲的時候,就會有人教他們一些東西。因為身體特性的原因,冥奴命數極陰,換句話說,受過馴養的冥奴,其實和鬼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在馴養期間,冥奴身上會被慢慢的紋上一套完整的“陰羅咒語”,這篇陰羅咒語,也是祖師爺首創的。因為祖師爺一輩子都在研究這些,外面的很多人就認為,祖師爺和陰間有關係,陰羅咒語也是陰間來的咒語。
一個合格的冥奴,需要全身上下完全被陰羅咒語覆蓋,只有這樣,冥奴才能真正的做到穿行陰陽。
師傅當時跟我講述冥奴的故事,講的有鼻子有眼,我卻覺得不太可能,因為那時候的我見識淺薄,根本無法想象一個人渾身上下每一寸面板都被紋滿了陰羅咒語以後會是什麼情景。
我跟著師傅的那幾年裡,怪事見過不少,至於什麼冥奴,卻從來沒有聽過,所以,我始終覺得,那肯定就是個故事而已。
然而此時此刻,我的確震驚了,因為這個從石壁縫隙後面走出來的人,不管從那個方面來說,都和當初師傅講述的冥奴一模一樣。
這個人的兩隻眼睛裡,是兩個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字。這一幕情景真的很駭人聽聞,人的眼眶裡肯定是左右各一顆眼球,但冥奴的眼球就是兩個字,而且,這兩個字就像是眼珠一樣,還可以在眼眶裡左右移動。
我對冥奴的認知不太多,只是聽師傅以前講過,我根本就不知道冥奴有什麼特性,冥奴能做些什麼。當眼前這個冥奴完全從縫隙裡走出來的時候,他停下了腳步,在原地左右轉了轉腦袋。
我不敢亂動彈,更不敢在這個時候突然關上手電,在光線的映照下,我甚至能看到冥奴那雙灰色的眼睛裡的兩個人,就像是人的眼珠子一樣,從眼眶的左邊慢慢移動到了眼眶的右邊。
與此同時,我已經徹底感應到了冥奴身上的氣息,說實話,這陣的是一種很特殊也很奇怪的氣息。我做抬棺人那麼久,對死人之類的氣息是很敏感的,因為死人和活人區別太大,所以他們之間的氣息也非常容易辨別。
但是這個冥奴身上的氣息,卻讓我無從察覺。他身上的死氣很重,可是,在濃重的死氣裡面,還有絲絲縷縷活人的氣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息同時出現在一個人的身上,會混淆我的感應。
我對這樣的氣息突然間就有點莫名其妙的熟悉,當初和鷹眼遇見師傅的時候,我也從師傅身上感應過這種氣息。
我甚至可以推斷,郭家流傳下來的不死術,很可能就是從冥奴身上的特性中發掘出來的。因為冥奴雖然是活人,但身體的各種特徵其實和死人差不多,一個受過嚴格馴養的冥奴,可以進入長時間的假死狀態,不吃不喝的沉睡,就和死了一樣,但身軀不會腐爛,如果到了時機合適的時候,就可以重新復甦。
此時此刻,我心裡真的有點驚恐,對付那些神神鬼鬼的玩意兒一直是我的軟肋,尤其是冥奴這種只存在於傳說裡的東西,我就更不知道該如何應付了。
冥奴的腦袋慢慢轉動了幾下,眼眶裡的兩個字也來回的移動了好幾次,我只怕他會發現我,畢竟石洞這裡沒有任何聲音,我只怕這種聽力很強的人會聽到我的呼吸和心跳聲。
所幸的是,冥奴似乎沒有察覺到石洞這邊有人,他慢慢的邁動腳步,朝著這邊走過來。
冥奴對連環洞的地形一定是非常非常熟悉的,儘管目不能視物,卻能精準的從狹窄的連線處走出去。
冥奴一直在朝外走,過了兩個洞以後,我就看不到他了,但我還是不敢動,至少又過去十多分鐘,完全聽不到任何響聲了,我才悄悄的挪動腳步。
我也從連環洞走了出來,連環洞外面的霧氣比別的地方濃,一出來什麼也看不清楚,我屏氣凝神,貼著一旁的石頭輕輕的走,當我走出這片霧氣濃重的區域的時候,就看到了冥奴的身影。
冥奴是朝著我來時的方向走過去的,他走的很慢,整個人就好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動作僵硬而且遲緩。我不知道他要幹什麼,就悄悄的尾隨在後面。
和我預料的一樣,冥奴不僅對連環洞的地形瞭如指掌,就連整條山谷的地形,冥奴都非常的清楚,甚至前面有大石頭或者比較深的溝壑,冥奴也能記憶猶新,可以及時的避開。
就這樣走了很長一段時間,郭巖他們營地裡的那盞燈火,已經出現在了視線之中。
我的心頭微微一震,按照冥奴現在行走的方向和位置,他似乎是朝著郭巖那支隊伍走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