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曾跟鐵膽神侯講的,就是影衛的事情。
鐵膽神侯聞言,面色微怒道:“到底是何人,竟然如此大的膽子,敢跟朝廷公然作對!”
“不過,倒是頗為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對方竟然有如此的手段,不但在朝廷中布有耳目,就連這江湖中也有此地位。”
朱厚照認真聽著鐵膽神侯的一番話,微微頷首道:“是啊!這件事可謂是讓朕耗費了心神。”
“朕素聞皇叔在江湖中有些地位,所以想要問問皇叔到底是何人會有此實力。”
“這……”
鐵膽神侯面色一頓,靜心沉思著。
“怎麼?皇叔可是有何難言之隱?”
朱無視搖了搖頭,沉聲說道:“回稟皇上,臣並非有何難言之隱,只是臣不聞江湖事已久,突然說起這件事,臣也需要多想想。”
“不如臣讓段天涯等人協助皇上一同調查此事,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有勞皇叔費心了!”
“只是朕怕西廠與段天涯等人協調不和,怕是會耽誤了事情。”
朱無視聞言,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說道:“那…皇上有何需要,可隨時召見微臣,臣必定為皇上鞠躬盡瘁!”
“嗯。”
石亭內,朱厚照與朱無視品嚐香茗之際,也曾旁敲側擊詢問了一番。
只不過,朱無視在回話時,似乎隱隱有所保留。
朱厚照一時間也不好斷定鐵膽神侯是否真的就是這件事的主謀。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鐵膽神侯必然知曉一些事情。
翌日。
金鑾寶殿。
“臣等參見陛下。”
“眾愛卿免禮。”
“謝陛下。”
近侍太監上前一步道:“皇上有旨,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皇上,臣有本要奏。”
“準。”
兵部尚書謝遷走出朝班,手持象牙板躬身稟奏道:“皇上,前線大捷,我軍增援已順利抵達東夷島,正配合戚繼光海軍對倭寇實施反攻。”
“以倭國海為基點,周邊港口皆已被我大明海軍攻破!”
“戚副總督請旨分兵對倭奴進行全面反擊。”
話音落下,滿朝文武大臣皆因此而激動不已。
多少年來,大明不是沒有想過永絕倭寇之患。
只是自太祖皇帝始,劉伯溫曾諫言太祖皇帝,倭寇之遠,攻之,則耗時、耗財、耗民。
佔之,於大明遠,而無從管轄。
且東夷島,地窄狹小,土地貧瘠,百害而無一利。
之後的幾位皇帝,雖亦有心解決倭寇的問題,可這邊疆異族襲擾不斷。
其問題要遠遠超過了倭寇。
以至於先前的歷代皇帝,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平定異族的身上。
這才有了今日倭寇時常肆虐近海陸地,大明不得不實行禁海的政策。
可如今,大明昌盛、國力強大,平定倭寇已不成任何問題。
倭奴與大明的仇恨,早已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對文武百官而言,即使東夷島這塊土地無用,他們也絕對不允許這樣的威脅繼續存留,危害百姓。
“吾皇聖明,吾皇聖明!”
文武大臣朗聲躬拜著。
朱厚照不怒自威道道:“准奏!望前線將士奮勇殺敵,建功立業!”
“待他們班師回朝之際,朕親自接迎他們!”
內閣首輔劉健走出朝班道:“皇上隆恩,若前線將士們知曉,必定奮勇殺敵,以報皇上隆恩!”
朱厚照微微頷首,繼續問道:“謝愛卿,關於暹羅國的戰事,情況如何了?”
謝遷拱手回應道:“回稟陛下,自皇上國書抵達之日起,暹羅附近的大小鄰國反應大小不一。”
“其中有支援我大明的,同樣也有暗中資助暹羅的!”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凡持有相反意見的王國,大多都已被奧斯曼帝國攻佔,或是被威懾。”
“在不知曉我大明帝國國力的情況下,不敢輕易做出決斷!”
朱厚照雙目微凝,冷聲說道:“如此說來,他們只不過是一些牆頭草?”
天子話語說的直白,可說到底的確是這麼一個道理。
“哼!”
朱厚照冷哼一聲道:“謝遷,將這些王國一一記下來。”
“待這件事結束之後,朕自會找他們算賬!”
“傳朕旨意,責令俞大猷全力猛攻暹羅,不留餘力!”
“臣遵旨!”
……
雁門關。
王守仁坐在主位上,認真商議著對凌落石的計策。
“諸位將軍,先帝在位時,曾降下密旨,命吾等全力輔佐新皇。”
“自新皇繼位以來,雖曾不顧朝政,卻幸的醒悟。”
“清君側,除奸佞、丈量天下土地……哪一件不是興國為民的大事,這等明君聖主,即使是讓我們拋頭顱灑熱血,亦當在所不惜!”
“可如今,鐵膽神侯勢大,驚怖大將軍又聽命於鐵膽神侯。”
“天子密旨,吾等定當盡全力而為!”
“今日,將諸位將軍召集於此,正是為了商議此事。”
張仁和拱手說道:“王將軍,吾等身為顧命大臣,自當謹遵聖意。”
“不知你有何想法,吾等在所不辭!”
“是啊!吾等定當盡全力,以報先帝隆恩!”
王守仁面色深邃,低聲說道:“吾等雖手有重兵五十萬,可跟其他六位將軍相比卻不值得一提。”
“即使皇上沒有下此等密旨,我們也得早做打算。”
“近些時日以來,我漸漸發現在軍營中同樣安插著驚怖大將軍的人!”
“甚至在暗中也私自打點關係,疏通官吏,試圖架空我們的權利。”
在場眾人面色皆是一驚,格外警惕的說道:“王將軍,你是如何知曉這件事的?”
話音落下之際,曹正淳緩緩從一側中走出,語氣不鹹不淡的說道:“皇上仁德,念在諸位將軍勞苦功高,不忍基業毀於一旦。”
“特命雜家前來幫助諸位將軍,若不是雜家多了一個心眼,怕是諸位將軍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