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重啟:年方三歲,登基稱帝

第19章 皇帝還是傳兒香

作為大明朝有名的混子尚書,他的業務水平可想而之。

不過他的兩位副手,左侍郎孟紹虞和右侍郎溫體仁還是線上的。

兩位侍郎為與會官員呈上《諡法考》與《廟號例則》,翰林學士錢士升則開始誦讀歷代帝王諡冊。

所有人都神情肅穆,言辭謹慎。

“皇帝崩逝,朝廷當遵古制,定廟號、諡號,以彰其德。今日諸公齊聚,望各抒己見,為國盡忠。”

周尚書緩緩開口,向內閣五大佬點點,示意廷議開始。

“先帝在位八年,雖國事多艱,然其勤政愛民,尤重木藝,實為一代賢君。我以為,廟號‘熹宗’,喻晨光微弱,象徵其未竟之志。”

太常寺卿錢謙益首先開口。

魏忠賢去世後,起復了一大批人。“水太涼”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一個蘿蔔一個坑,他並沒有撈到啥好位置,好在九卿也有廷議資格。

“熹者,微弱也,恐不足以彰顯先帝之功。我以為‘愍宗’更妥,以哀其早逝,惜其未展宏圖。”溫體仁言辭懇切,卻引發眾臣低聲議論。

御史群中突然傳出個聲音,“厲宗更妥,可彰先帝剛毅果決。”

人皆側目,原來是左光斗之弟左光先。

你一個御史是來維持秩序的,哪來的發言資格,簡直是擾亂秩序。

黃立極怒了,“叉出去!”

“據《諡法解》,‘悊’字寓意明睿,可作諡號。先帝雖年少繼位,然其聰慧仁厚,當以‘悊皇帝’為諡號,以褒其德。”

……

眾臣的最終決議經反覆討論,禮部綜合眾議,定廟號為“熹宗”,諡號為“悊皇帝”。

李永貞與內閣點頭呵呵,趙本政卻提筆記錄,先行派人呈報王體乾。

廷議還未結束,一個太監就跑向首輔黃立極。

“血紅”的大叉遮蓋了熹宗悊皇帝這個暗貶的廟號和諡號,一個寫得有些歪的“純”字透著朱家子孫骨子裡那種濃濃的犟種特質。

黃首輔當即跪了,“老夫仔細想了下,熹宗這個廟號不合適。。”

孫承宗愕然,轉頭,“首輔?”

黃首輔有些小得意,把手中宣紙亮給孫承宗看。

那個血紅的大叉像是劃在孫承宗臉上。

在黃首輔的的操作下,天啟大帝廟號從“熹宗悊皇帝”換成了“純宗嚴皇帝”。

成熟的朝臣都不會在這件事上和小皇帝過不去,左光先之流注定要被貶去三千里外。

或許,在九泉之下,天啟也會感嘆,皇位傳兒就是比傳弟香。

至少歷史上朱由檢是知道“熹”字暗諷了閹黨當政的黑暗,但依然給與認可。

黃立極本身就是所謂閹黨頭子,他雖然復出視事,但話語權實在比不過已經執掌內閣半年的孫承宗。

不過小皇帝的意思,孫承宗也只能照辦。

他的心頭至今還閃過客氏的尖叫和瑞王的鮮血,從來無情帝王家,他和小皇帝之間可沒有和天啟之間的恩情。

朱慈炅對天啟廟號諡號很滿意,但禮部的摺子還是讓他宕機。

嫡母坤寧宮張氏,尊母后慈安皇太后,遷居慈寧宮。

生母啟祥宮任氏,尊聖母慈禧皇太后,遷居慈慶宮。同時準任氏暫居乾清宮,以照顧幼帝。

慈禧太后啊,你們也敢放出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