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比之十五年前大不相同,深諳“為政在人“之道的司馬光明白,欲行新政必先聚才。
所以司馬光在經筵時向高太后推薦,召回了很多舊臣。
司馬光不是單純任人唯親,同時也富有政治謀略的人。要辦事,手下必須有一幫人的支援。
他既是為國舉賢,亦是為推翻新政儲備力量。
延和殿中。
司馬光正與高太后進言,章惇入內後,見新君冷落在一旁在御案旁寫字。
唯獨司馬光隔著垂簾與高太后進言,頓時章惇劍眉皺起,一雙銳目頓生不滿。
其實章惇有所誤會,新君一直聽大臣奏論有些氣悶,所以起身寫字,並非隔絕君主私下商量之意。
但章惇與蔡確一樣,對高太后有些先入為主的成見,而成見就如同一座山般不可消移。
章惇收斂了神色,在垂簾前躬身行禮。
現在司馬光舊黨起勢,朝野上將他與蔡確,韓縝列為三奸,將司馬光,韓維和範純仁視為三賢。
此事令性情剛烈的章惇憤懣不已。
“章卿所為何事求見?”簾後高太后詢問。
章惇道:“臣在都堂,聞得下詔。擬擢劉摯、趙彥若等二十一人入朝任職。此等重大人事,臣竟未預聞廷議,敢問太后這些薦舉出自何人?“
高太后道:“此乃大臣舉薦,而並出老身的左右。”
章惇道:“大臣理應明舉,何以密薦?”
司馬光出首道:“是我與呂公著,韓縝一共所協,何來密薦?”
章惇心道好啊,這份名單在宰執中唯獨繞過自己,原來他是樞密使對人事本不聽聞,但高太后下旨開樞密院便門至都堂,所以他也是可以參與人事議論的。
章惇拿出名單遞給司馬光問道:“那麼這些人門下侍郎都相熟嗎?”
司馬光道:“劉摯、趙彥若、傅堯俞、範純仁、唐淑問、範祖禹,郭林等七人我倒是相熟。”
“至於呂大防、王存、李常、孫覺、胡宗愈、韓宗道、梁燾、趙君錫、王巖叟、晏知止、範純禮、蘇軾、蘇轍、朱光庭等人……老夫並不相熟,只是眾所推舉不敢隱瞞。”
章惇看著司馬光臉上的譏笑。
蔡確出任山陵使,章惇現在是宰相中唯一正兒八經的新黨。所以他必須在蔡確不在朝時,守住底線。
這些都是因反對新法或得罪新黨,這些年被貶出朝堂的。
章惇道:“啟稟太皇太后,無論熟與不熟,依照慣例臺諫都應由兩制推舉,執政大臣進擬,臺諫和中書門下後省,都是行使監督宰相之意,祖制臺諫與宰相不可有姻親,否則應予以迴避。”
司馬光聞言一愣,確實如此。
但是問題是神宗時,沒有這個成法。似章直,章惇也有親戚關係,章直,章越也有親戚關係。
不過兩個不同,一個章惇與章家失和已久,所以兩邊不僅不會勾結,反而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
而章越,章直並相,經官家御口親斷,讓章越為章直扶上馬送一程的打算。
至於章直與呂公著翁婿並相,也是屬於懶得討論的範疇。宰相範疇內這個制度早就被打破了,但臺諫呢?章惇道:“啟稟太皇太后,啟稟陛下,範祖禹是右僕射呂公著的女婿,而範純仁的女兒嫁給了門下侍郎司馬光的侄兒,故兩人都有姻親之嫌。”
司馬光道:“稟太皇太后,範純仁、範祖禹兩人任諫官,乃眾望,不可因我的原因,阻礙了賢才,我願為此二人請辭。”
司馬光態度倒是如此堅決,章惇看了司馬光一眼。
章惇道:“啟稟太皇太后,臣並不是擔心司馬光、呂公著會徇私,只是怕若開了這個口子,往後其他人會以此作為參照,任用親屬做臺諫,以致蔽塞人主視聽,恐非國之福也。故範純仁、範祖禹應改任他職。”
論廟堂爭論,作為質樸君子的司馬光哪裡是章惇的對手。
在章惇的堅持下,範純仁,範祖禹被迫改任他職,要一個出任天章閣待制,一個為著作佐郎。
範純仁有布衣宰相之稱,作為范仲淹的兒子,他的政見一貫不變。一會兒被朝廷啟用,又一會兒被朝廷踢出中樞,這已經是不知道多少次了。但他反對新法是無疑的。
同時範祖禹更是跟隨司馬光多年,有他出任臺諫,定是絕無寧日。
章惇走出殿外,也是長嘆,他雖贏了一陣,但所為的也是有限。他只能將這二人驅出臺諫,卻不能阻止舊黨等官員回朝之事。
……
二蘇進京了。
蘇軾倚在馬車窗邊,望著熟悉的街巷市井,眼底泛起一絲恍惚。這座承載了他半生悲歡的城池,此刻在晨光中顯得格外溫柔。
對蘇軾而言這個時空,因受到章越照拂,所以並未遭到歷史上的那等打擊,除了有時感覺孩子不太會讀書,除此之外倒也算得上平安喜樂。
為官者無外乎名利,權勢,但蘇軾不喜歡這些。
蘇軾並不喜歡端起架子教訓人,他天性自由,他厭惡官場森嚴的等級,更不耐那些虛與委蛇的應酬。與其在朝堂上揣摩上意,他寧可蹲在街邊聽販夫走卒說市井趣聞。
所然而這份疏狂之下,卻藏著士大夫最赤誠的擔當。即便經歷過詩案風波,他仍保持著“言必中當世之過“的銳氣。朝中友人數次勸他莫要再作“逆耳之言“,他卻總笑道:“若士人皆緘口,要筆墨何用?“
蘇軾回京之後第一件事,便是面聖。
延和殿上,新磨的墨香混著殿中沉水香,蘇軾伏在青磚上,聽見簾後傳來珠玉相擊的輕響。
垂簾後的高太后面對蘇軾。
“蘇卿可知,當年詩案後你任何職”
蘇軾答道:“回稟太皇太后,臣居黃州團練副使。”
這個從五品散官,曾是蘇軾政治生命的谷底。
“今欲擢你為翰林學士承旨,可知是何人舉薦?”
蘇軾怔了怔。這乃四入頭之一,歷來是宰輔儲備。他大聲道:“臣仰賴太皇太后之恩典。”
“此與老身無關!”太后截斷他的話。
蘇軾聞言有些抓瞎,只好道:“或是陛下的恩典。”
高太后笑道:“亦非官家。”
蘇軾茫然了會,司馬光?呂公著?章越?這些故交的面孔在腦中閃過於是道:“也許是大臣的舉薦。”
卻聽太后又道:“與諸相公亦無干系。“
蘇軾又呆立了半天,心道這莫非是太后點自己。他正色道:“臣雖不肖,但從不向人求官,哀求榮華富貴!”
高太后道:“卿誤會了,老身早就對卿家言語,這是先帝的遺詔。”
蘇軾聞言一愣。銅鶴香爐吐出嫋嫋青煙,恍惚間蘇軾彷彿看見了官家坐在此位上,與他商量大事。記得蘇軾第一次進京面聖時,批評官家進人太速,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這話猶在耳邊。
高太后道:“先帝在世時,每當用膳時舉箸不下時,臣僚們便知道是在看你的文章。”
“先帝常道蘇軾是奇才……”
蘇軾合目淚下。
高太后徐徐道:“先帝有心重用之,可惜朝論是非多矣,未能如願便是盍然而逝。”
“惜乎.“
說到這裡,蘇軾已伏地慟哭,積蓄多年的委屈和心酸,突然奪眶而出。簾內傳來稚嫩的抽泣聲,是新君在陪著他落淚。
高太后也是陪著蘇軾落了幾點淚。
然後高太后賜蘇軾坐,並賜茶葉一包道:“你要忠心輔佐幼主,以報答先帝的恩德。”
“致君堯舜上……此臣心願!”蘇軾聞言連連淚流,“敢不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
……
蘇軾紅著眼眶離宮後,便對侍從吩咐前往章府。
蘇軾與章越時隔數年再度相見。
“子瞻!”
“魏公!蘇軾章越二人對坐坐下,蘇軾是章越好友,又是制舉同年,禮數當然不同。
蘇軾談及殿上高太后對他所言,更是再度落淚,章越也是感觸良多。
章越聽說宮裡一個故事,蘇軾熙寧九年時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後,有人說蘇軾是天上的仙人‘不如歸去’,但最後還是不如留在人間。
官家聽了這一句後大是放心對左右道:“蘇軾終是愛君。”
這樣的段子還是很多的。
大意是我本可置身事外,但還是留下來忠心侍君。
高太后此舉也是高超的政治手段。
蘇軾拭去淚痕,端起茶盞啜飲片刻後道:“魏公此番回京,力保免役法而廢市易,倒是與某當年在密州所見略同。之前百姓頗苦役錢,然魏公改法後,竟使縴夫、窯工皆得生計……只是司馬君實執意盡廢新法,恐非萬全之策。
章越道:“參苓入藥——去其燥性便可活人,豈能因藥苦而焚醫書?”
蘇軾道:“介甫執拗,君實亦不遑多讓。這些年某在黃州時曾見保甲弓手擾民,卻也在杭州親睹青苗錢救活災民。譬如烹鮮,火候過猛則焦,火滅則生,總需執中。”
“我聽說這些年杭州蘇州多機戶,每家僱得幾十張機,甚至百餘張,今年我聽說揚州有一大戶居然有數百張機之多,實在令人稱奇。”
“可見當地官府之風氣甚佳。可惜蘇某遍目所見,今之君子,為減半年勘磨,不惜殺人。”
章越聞言沉吟,失笑道:“子瞻所言的‘君子’是呂吉甫嗎?”
蘇軾笑道:“呂吉甫此人喜則摩足以相歡,怒則反目以相噬。”
章越聞言大笑,蘇軾兄弟作為呂惠卿的同年進士,多年恩怨,評論得還是相當準的。
好的時候和你極好,壞的時候和你極壞。
“不過子厚卻不同。”蘇軾說到這裡,章越神色一斂。
“子厚還是講些道理。他在位時,也多替反對新法之人說話。當今新黨之中不可一概而論之,既有蔡持正,呂吉甫這般奸臣,但也有章子厚這般。魏公,他日顧命,對子厚你能否手下留情?”
章越一愣看向蘇軾。
自己還未說要如何章惇,蘇軾便替章惇求情來了。另一個時空的蘇軾和蘇轍,在烏臺詩案後顛沛流離,被司馬光召入蘇軾進京,司馬光也是打算利用他兄弟二人的名望和影響力,來鼓動士林一起反對新法。
歷史上蘇轍負責上疏抨人抨政,蘇軾負責寫奏疏,兄弟二人分工合作,使新法一項項地被廢除。
甚至連章惇,蘇軾蘇轍在歷史上也沒有顧及與對方在烏臺詩案上伸手相援的情分。
現在蘇軾居然和自己說新法不可盡廢,新黨不可盡除,而且還主動替章惇說話,這實是令章越沒有料到。
不是蘇軾變了,是歷史變了。
這一世他們的怨氣,沒有那麼大。這也不正是自己用意所在。當年種下的種子,今日開花結果。
但是章越沒變,日後自己主政,不論新黨舊黨只有自己認可方可留下。
章越道:“舊黨之中,也有司馬君實,也有呂晦叔,也不可一概而論。何況我聽說之前在殿上,章子厚反對司馬君實舉薦子瞻兄弟二人回朝。”
蘇軾知道章越沒有答允。
蘇軾憂心忡忡地道:“先帝治天下二十年,用盡了權術。詩案之後,我本灰心仕途所謂。”
“但此番相召,我是真想替天下盡分力。章公蒙陛下託孤,如何能見得朝堂之上分崩離析呢?”
章越笑道:“子瞻莫非要調和新舊兩黨的黨爭,你與邢和叔倒是共論。”
蘇軾道:“邢和叔是趨利之徒。”
“但我看得,若因黨爭而起,一旦新法盡廢,新黨盡逐的局面出現,則是勢不可轉。”
章越聞言欣然,司馬光此番啟用蘇氏兄弟,想借蘇軾之手打擊新黨,但蘇軾早已與自己同列一方。
章越道:“子瞻喝茶!不知子由之論如何?”
……
數日後,蘇轍也回朝了,被高太后接見並授予中書舍人之職。
是日,蘇軾攜弟同赴章府拜謁。
此番入京,首謁非舉薦他們的呂公著、司馬光,而是先至章府。蘇轍抵京當日,特在兄長府中盤桓一宿,兄弟促膝長談至漏盡更闌。
彼時司馬光與呂公著所舉二十一人中,除蘇氏昆仲外,孫覺等數人亦已先後來章府投帖。當蘇軾兄弟見孫覺正從章府辭出時,相視會心一笑——原來這位陳襄門下大弟子、新任吏部侍郎,亦已來此“認門“。
章越特意安排孫覺與二蘇“偶遇“,箇中深意,不言自明。
歷史上的元佑時期蘇軾,蘇轍,還有孫覺,同屬於蜀黨,與朔黨(劉摯),洛黨(程頤)等分歧。
蘇軾在歷史上決定保留免役法,孫覺主張保留青苗法。蜀黨的主張雖是反對新法,但政見相對寬和,反對司馬光一刀切的主張。
舊黨的意見也是五花八門。
現在新黨隨著局勢進行,逐漸四分五裂。而舊黨本是反對新黨,從四分五裂走向一起。
現在新黨勢衰,舊黨頗有捲土重來之勢,但本是一盤散沙之狀。
以後如何相融?
茶香氤氳中,蘇軾先陳政見道:“我始終以為仁宗之政為媮,先帝之政為刻。”
“若有其法使忠厚而不媮,勵精而不刻,則為善也。”
蘇轍則道:“魏公,某則以為當校量利害,參用所長。”
章越則點點頭。
蘇轍道:“吾兄政見與我相公,但某則有一點,蔡持正斷不可留。”
章越撫掌而笑,暗忖這兄弟二人,一個如烈酒嗆喉,一個似清茶回甘。
蘇軾尚存寬厚地道:“且看他山陵使後會不會辭相?”
蘇轍則道:“何須坐等?塵不自走,帚至乃清;事不自動,人為方成。”
章越欣然,蘇轍的政治見識果真高過蘇軾一籌。
你在那等蔡確辭相,那是永遠是等不到的,那簡直是一廂情願。誰會自動放棄權力,只有自己動手親力親為。
蘇轍進而剖析:“魏公既受先帝顧命,乃大勢所趨。此刻正該雷厲風行,清除蔡黨以立威朝野,亦為陳和叔雪恨!“
章越知道此事勢在必行,但自己不願給蘇軾兄弟留下自己無情,不折手段的感覺。
所以他故作躊躇地道:“之前官家在御塌上書‘召章越’三字,正是他向太后所言。”
蘇轍急道:“這正乃先帝遺命,非蔡持正所急。他不過如實而答罷了,否則不是欺瞞天下,欺瞞先帝?”
“魏公,蔡持正此乃最是狡詐,這些年折在他手中之人不知多少?難道魏公忘了呂吉甫當年之事?”
章越聞言臉上一抽搐,當年呂惠卿假意向自己示好,後又火燒三司之事,令自己和蘇轍二人一起狼狽離京。
真可謂是前車之鑑。
對政敵一點情面都不能留。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