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穿諸天從射鵰開始

第363章 東溟迴歸,佛法東傳

數日之後,一艘艘五牙大船停靠在東溟海島旁邊,從上面走下來一個個穿著官袍的人,單美仙母女帶著東溟派眾人與其完成了交接。

然後,她帶著女兒以及幾十個侍女,載著這些年積累的財富,返回中原,至於東溟派剩下的人,已經不關她的事了,以後的東溟島屬於朝廷。

……

洛陽,貞觀殿。

宋缺伏在案上,看到一封奏摺,嘴角微揚,露出淡淡的笑容。

天下初定,他也不得不暫時放下武道,一心撲在政事上,看到下面人上的奏摺,上面提到了東溟派,他忽然想起了當初宋閥起家的那段時間。

若非有東溟派的武器供應,宋閥也不能順利完成擴軍,進而拿下蜀地作為大本營。

這份情,他一直記在心上,既然對方這麼上道,他也不吝賞賜。

“來人。”

下一刻,便有宮人上前候著,“陛下。”

“命尚書省擬旨,封單氏為五品東溟夫人。”

“諾。”

剛回到洛陽住下的單美仙母女收到朝廷旨意,一下子被這個巨大的驚喜砸暈了,五品誥命夫人代表著單美仙以後就是有官方身份的人,有了這個護身符,她們的日子會過得更加安穩。

接到聖旨後,單美仙朝著皇宮的方向,再三叩拜,待宮人離開後,她激動的哭了出來,自從當年那件事發生之後,她的心裡就一直沒有安全感,直到這一刻,有了這份誥命,她的心才徹底放下。

……

東瀛小島。

一艘艘船隻靠岸,緊接著,一個個穿著僧衣的和尚從船上走下來,年輕的小沙彌望著荒無人煙的海島,不解的問道,“師傅,我們為什麼要冒著遠渡重洋的風險,來這海外蠻夷之地?”

老僧聽到這個問題,深深的嘆了口氣,“阿彌陀佛,中原已成是非之地,佛門災劫到來,只有這蠻夷之地才能供奉我佛。”

小沙彌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學著師傅的樣子口誦佛號,“阿彌陀佛。”

吳國滅佛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佛門的影響也是空前絕後,以前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都只是割據政權行事。

就算是後世的唐武宗以及後周柴榮滅佛也都是一部分北地政權推行此事,因而使得滅佛之事很不徹底。

但這次,宋缺以開國君主,大一統的國家推行此事,縱然下面官吏執行有偏差,但大勢之下,佛門的勢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

無論是在南方還是北方,各處官員都在清查寺廟田畝,查抄寺廟錢糧,逼迫青壯僧人還俗,甚至在南方,官府執行的更加徹底,因為這是宋缺起家的地方。

而恰巧,南方正是佛門勢力最為雄厚的地方,這一切還得追溯到前朝梁武帝崇佛,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道盡了多少世事的興衰,其中也可以看出佛門勢力的強大。

但是現在,這些情況都得到了遏制,佛門的錢糧,人口,田畝能極大的補充新朝的財政空缺,即使有官員信佛崇佛,但面對這黃澄澄的金子和銅佛,沒有幾個人能淡定。

在錢財面前,佛又算得了什麼?

敢問佛祖,他有幾個師?

就算是朝廷吃大頭,下面的官員拿小頭,也是一筆極為可觀的收入,這便是堂皇大勢,上下一心的推行下,滅佛的意志得到了極為徹底的實行。

可謂是,佛門跌倒,朝廷吃飽。

積蓄了數百年的錢財,沒能獻給佛祖,全都便宜了朝廷。

這樣的大禮包,可遇不可求,韭菜也只能割這一茬,以後,佛門再想積蓄這麼多錢糧已經很難了,就像是宋明以來,沒有君主再盯上佛門。

為什麼,還不是因為划不來,佛門的錢包都被前面的皇帝榨的差不多了,就算是有寺廟很有錢,但要為了這些錢去動搖民心,得不償失。

當信仰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信仰也是民心的一部分。

原本,道門也是能做到,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葬送了東漢王朝,再到後面的五斗米教,道門便逐漸躺平,主打上層路線,該宅的宅,該煉丹的煉丹。

宋缺崇道抑佛,也不會有東漢的黃巾之亂,因為現在的道門四分五裂,有樓觀道,茅山宗,天師府等等一系列道門大宗。

這些教派路子都不一樣,很難擰成一根繩,自然也造不起來反,道門也失去了群眾根基,壓根成不了事,因而,宋缺才不擔心道門會成為隱患。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吳國若有後繼之君沉迷於煉丹修仙,不問朝政也是極有可能的,只不過,一旦出現了這樣的人物,就算是道門不興起,也改變不了什麼。

就這樣,在吳國滅佛的背景下,中原佛法東傳,給這荒蕪的東瀛小島帶來了文明的曙光。

聖僧來了,東瀛就雄起了,佛法來了,東瀛就太平了。

東瀛各地的割據勢力聽聞有大批中原僧人東渡而來,也顧不上還在開戰,爭先恐後的派人迎接中原高僧,在東瀛,中原人就是高人一等,他們就是文明的象徵。

不過,有能力東渡過海的僧人以前都是在財力雄厚的寺廟生活,他們認字,還有各種各樣的生活技能,從某方面來說,這也是現在落後的東瀛人急需的東西。

假如沒有中原的影響,這東瀛小島,就算是過上幾千年,也衍生不出璀璨的文明,他們的眼界就只有那麼小,見識只有方寸之地,自然孕育不出深厚的文明傳承。

於是,離開中原,佛法在這片土地上生根,深深影響了日後的東瀛。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