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諸天的道士

第86章 船上教徒,善惡價值

假以時日,必能厚積薄發,助他們在武道之路上走得更遠。

林平之微微閉眼,在腦海中仔細回憶起故事的細節,整理好思緒後,緩緩開口講述

“這兩個小故事皆出自《呂氏春秋・察微篇》。”

“【子貢贖人】的故事是這樣的:魯國曾立下一條法律,規定魯國人在國外不幸淪為奴隸,若有人能將其贖回,回國後便可前往國庫報銷贖金。”

“有一回,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在國外贖回了一位魯國同胞,可回國後,他卻堅決拒絕接受國家發放的賠償金。”

“孔子聽聞此事,當即說道:‘子貢,你此舉錯矣。從今往後,魯國人怕是再不願為身處異國的同胞贖身了。你接受國家補償金,並不會折損你的善舉;可你執意不拿回贖金,旁人見了,便會覺得贖人之舉太過‘高尚’,自己難以企及,進而打消贖人的念頭。”

“而【子路受牛】的故事是:有一次,有人不慎落水,命懸一線。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路恰好路過,他毫不猶豫地跳入水中,救起了落水者。”

“獲救之人感恩戴德,為表謝意,送了子路一頭牛,子路欣然收下。孔子得知後,欣慰地說:‘如此一來,往後魯國人定會更加踴躍地救助落水之人了。’”

太淵聽完後含笑點頭,望向劍心:“劍心,你作何想?“

緋村劍心並沒有馬上回答,他知道師父要的從來不是應付式的理解,而是深思熟慮後的思考。

他默默回想起自己往昔漂泊江湖的種種經歷,那些見過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腦海中一一浮現。

緋村劍心審慎答道:“故事裡的子貢,自掏腰包做了好事,這本應是值得稱讚的義舉,堪稱道德楷模,卻遭其師父孔子嚴厲批判。依弟子看,子貢的問題在於,他將原本人人踮踮腳便能觸及的道德標準,拔高到了常人難以跨越的高度。如此一來,大多數人會覺得贖人之舉遙不可及,心生畏懼,進而對贖人之事望而卻步。”

“將道德拔高到常人難及之處。看似高尚,實則……是種殘忍。“

在弟子眼中,道德應是人人皆可踐行,既能無損自身利益,又能惠及他人的行為準則。

太淵撫掌大笑:“善!見解獨到!”

笑罷,太淵又將目光轉向林平之,問道:“那麼,平之,你又是怎麼看的呢?”

林平之略作思索,條理清晰地回答道:“若單從道德層面評判,子貢的行為無疑比子路更為高尚,他無私奉獻,不求回報。”

“但從大局影響來看,子路接受酬謝的舉動,卻有著更為積極正面的引導作用,這也正是孔夫子所期望的。”

“子貢擅長經商,在孔夫子眾多弟子中,堪稱首富。”

“可世間大多數人,既沒有子貢那般高尚的修養,也沒有他雄厚的財富,根本無力效仿子貢的義舉。長此以往,他們很可能因自覺無法達到子貢的道德高度,索性放棄行善。”

”然而,若適當降低道德門檻,寬容並鼓勵、保護那些‘拿人錢財’的義舉,讓行善之人名利雙收,雖說無法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但至少能感召相當一部分人投身於行善積德之事。”

太淵對兩人的回答極為滿意。

他暗自思忖,這兩個徒兒年紀尚輕,未滿弱冠,卻已能跳出自身侷限,以超越常人的眼光洞察世事,思想日漸成熟,實在難能可貴。

太淵最後說道:“子貢助人而不求回報等於申明——行善後,接受獎賞的行為是不高尚的行為。”

“但做好事得不到好報,和做壞事得不到懲罰的結果,都是助紂為虐,是對善行的踐踏,是以高尚的名義封殺善行善念。”

“所以孔夫子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佛經裡也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可如今世道,人心叵測,有些人肆意曲解經典,不知從何時起,竟盛行起‘大恩不言謝,深恩幾於仇’這般扭曲的處世觀念,實在令人嘆息……”

緋村劍心若有所思,接話道:“難怪師父每次出手救人,無論物件是貧是富,都會收取診金,原來是不想讓人養成不勞而獲的惡習。”

太淵點頭:“普通百姓可以象徵性收個一兩文錢,富商豪強就收個幾十上百兩,但絕不能無償。為師一旦無償了,其他郎中就會受到一些人的風言風語,那麼為師無意中就會給他們帶來麻煩,這不是我的意願。”

林平之俏皮一笑,插科打諢道:“嘿,師父要是選擇無償,那咱們可坐不上這艘漂亮的雲夢船。”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