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
蒼翠的群山,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濤,重重疊疊。
在飄渺的雲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
這裡是武夷山五曲隱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的紫陽書院。
太淵立於一棵高聳入雲的樹梢之巔,俯首看去,只見九曲溪旋繞曲折,隱屏峰下雲氣流動,呼吸一口,頓覺耳目一新。
腦海中閃過陸放翁的一篇詩歌,不禁脫口而出,
“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
我老正須閒處看,白雲一半肯分無。”
這紫陽書院在隱屏峰下,兩麓相抱之中,有三間房屋,名為仁智堂。
堂的左右,有兩間臥室,左邊是此間主人家自己居住的,叫隱求室;右邊是接待朋友的,叫止宿寮。
左麓之外,有一處幽深的山塢,塢口累石為門,稱石門塢。塢內別有一排房屋,作為學者學生的群居之所,名為觀善齋。
觀善齋前,還有兩座成掎角之勢的亭子——晚對亭和鐵笛亭。
石門西邊,又有一間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為寒棲館,太淵一干人等目前正是被安頓在這裡。
而在寒棲館外,則繞著一圈籬笆,截斷兩麓之間之空隙,當中安著一扇柴門,掛上“紫陽書院”的橫匾,字型古樸蒼勁,散發著歲月的氣息。
他來到這紫陽書院已有三天,自從三天前救了林平之的父母之後,因為要給兩人治傷,太淵就在最近找了個人煙之處,安頓兩人。
索性兩人受的都是一些皮肉傷,經過三天的療養氣色已經有所好轉,就讓林平之在一旁照顧著,自己則是乘機瀏覽一番山色。
而且說來也巧了,太淵原本的目標是拜訪止止庵的崇平道長,沒想到隨便找的這個地方竟然是紫陽書院。
既然遇到了,太淵決定客居一段時間。
這紫陽書院,乃是宋代的儒學集大成者——朱熹所建立的講學之地。
太淵之所以知道,乃是由於“紫陽”二字。
因為桐柏山崇道觀的祖師就是張伯端,其號“紫陽真人”,而朱熹朱文公,也稱“紫陽先生”,同號“紫陽”,這可真是無巧不成書啊!
而紫陽書院如今的山長是朱文公的八世孫——朱洵先生,在知道太淵的來歷後,盛情留下太淵一干人等,當作貴客。
而太淵在待了幾日之後,見識到了紫陽書院的底蘊,那足有上千卷的藏書,讓太淵決定了要多盤亙一段時間。
畢竟朱洵學生可是朱熹的後代,定然儲存著朱熹最珍貴的手稿,就算無緣得以一見,能夠學到一些也是好的。
朱熹是誰?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人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中。
江藩說他: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諸儒之大成者也。
康熙稱讚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太淵學習。
朱熹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
他在訓詁、考證、註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