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
桃花大學,化學學院內。
某間辦公室內。
大一新生劉勝,看向面前的化學教授宋秉彥,恭恭敬敬的說道:“宋教授,我剛剛完成一篇學術論文,想請您指點指點。”
“行!”
年逾五十的宋秉彥,笑著點點頭。
通常來說。
在大學生涯裡。
大一學生,專注於提升績點。
大二學生,積極參與競賽並爭取獲獎。
大三學生,致力於科研並發表論文。
大四學生,準備畢業論文、外出實習或者考研考公。
桃花大學,現階段只有大一學生。
他們還遠遠沒到專研學術的程度。
不過……
宋秉彥很喜歡劉勝這樣的學生。
接下來。
他將劉勝遞過來的隨身碟,插進電腦USB介面,讀取論文。
論文標題是《碳奈米管具有特定條件下發熒光的效能》。
開篇內容提到。
碳奈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層捲曲而成的碳管,具有很多奇異效能。
碳奈米管有不同種類。
即使是同類碳奈米管,在直徑和物理結構上往往也存在微小差別。
這種差別可能會造成特性的顯著不同。
因此,有效區分不同的碳奈米管,對碳奈米管研究開發和產業化,都具有重要價值。
劉勝在研究單層碳奈米管時,首次觀察到了發熒光現象。
他在桃花大學化學實驗室,首先用高頻聲波轟擊成塊的大批碳奈米管,使之分離為單個的碳奈米管。
後續的實驗過程裡發現。
當單壁碳奈米管,在含有染料分子和溶解氧的溶液中,被多步觸發時,會發出延遲的二級熒光,延遲的時間自由微秒級。
具體情況是。
溶解在溶液中的氧分子,從燃料中捕獲能量,形成一種通電形式的O2。
然後,這些能量轉移到奈米管上。
在那裡,激子(由電子和電子空穴組成的準粒子)以其三倍態產生。
新增一點熱能的情況下。
這些激子,會被提升到更高能量的單子態,從而發出能觀察到的熒光。
當然,這個時間很短暫,只能持續10微秒左右。
看到這裡。
宋秉彥暗暗點頭。
劉勝的這項研究,非常有意義。
別看碳奈米管發出的熒光,只能持續10微秒。
但這一現象,能直接運用在生物醫療和奈米電子領域。
比如將能發光的碳奈米管,包裹在特定蛋白質中,輸入人體,這些蛋白質可以專門瞄準並附在腫瘤細胞或發炎組織。
由於人體沒有任何組織,能在近紅外波段發熒光。
透過這種辦法,探測附在腫瘤細胞等部位的發光碳奈米管,就可以對癌症等疾病,進行相應診斷。
論文剩下的內容裡。
劉勝在碳奈米管在特定條件下發熒光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別出33種發光碳奈米管吸收和散發出的光,所具有的不同波長。
現有的碳奈米管區分方法,通常需要幾個小時的繁瑣測試,才能得出結果。
而利用劉勝的辦法。
往後化學家和生物化學家,只需要透過簡單的測量,就可以揭示碳奈米管樣品的構成。
全篇論文看下來。
宋秉彥讚歎道:“劉勝,你這篇論文內,詳細的寫出各種實驗資料,完全詮釋了碳奈米管具有特定條件下發熒光的效能。
同時,這項研究,能應用於醫學成像技術、生物醫療、奈米電子等眾多領域。
往後科學界在你的研究基礎上,肯定能讓這些領域,迎來全新的變革!”
“宋教授過獎了!”
劉勝謙虛道:“我也只是運氣好,才能在實驗室裡,得到這一發現。”
“不驕不餒,很好!”
宋秉彥笑著點點頭:“小劉,你這篇論文,我沒什麼指點你的地方。
唯一能找出瑕疵的,就是論文格式、排版、細節用詞方面的問題。
這樣,你這篇論文先放在我這裡,我替你改一改。”
“謝謝宋教授!”
劉勝連忙道謝。
宋秉彥又問道:“小方,從你這篇論文的質量來看,無論是發在《Nature》自然期刊,還是《Science》科學期刊上,都輕而易舉。你準備發在哪裡?”
“教授,我準備發在《桃花》科學期刊上!”
劉勝毫不猶豫的說道:“論文發在頂級學術期刊上,固然風光無限。
但我個人認為,只要論文質量過硬,完全可以發在國內期刊上。
恰好我們桃花大學,自主創辦《桃花》科學期刊。
為什麼我不直接發在學校期刊上呢?”
聽到這話。
宋秉彥欣慰的笑了笑。
劉勝的想法,和當代主流大學生,截然相反。
他們都以論文發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為榮。
而劉勝卻心甘情願把論文發在《桃花》學術期刊上。
這一點,真的很令人欽佩!
……
另一邊。
桃花大學,電子資訊學院。
某間辦公室內。
大一新生陳遠,正在請通訊工程領域的教授蕭海,指點自己的論文。
電腦螢幕上。
顯現論文標題《世界最快光通訊技術》。
蕭海看到標題後,微微一愣。
什麼情況?
眼前這位大一學生,竟然說研發出世界最快的光通訊技術?
沒搞錯吧?!
帶著強烈的好奇。
蕭海耐心的閱讀論文。
內容提到。
陳遠研發出一種世界最快的光通訊技術,單波長傳輸速率,達到每秒160吉位元,相當於每秒可傳輸4部兩小時長的電影。
這個速率,是通訊界現有傳輸速率的16倍!
通常來說。
用電訊號傳輸,單波長傳輸的速率極限,是每秒100吉位元。
而光訊號通訊,潛力更大。
但缺點是,傳輸距離一旦延長,訊號會變得很差。
這是由於光訊號的波形,發生了畸變。
陳遠在不把光訊號變成電訊號的情況下,自主研發出一種新型通訊裝置,能在光訊號傳輸時檢測到訊號的波形畸變,然後將訊號恢復原狀。
能將訊號波形畸變恢復原狀的通訊裝置,以前通訊界就有,但檢測和矯正的精確度不高。
這一次,陳遠自主研發的新型通訊裝置,能把舊裝置的檢測和矯正精確度,足足提高200倍以上,而且可以適應各種溫度和氣壓變化。
實驗過程中。
陳遠使用80公里長的色散移位光纖,進行試驗。
光纖的溫度從5攝氏度,變化到45攝氏度。
用新技術傳輸的光訊號,基本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具體的實驗資料。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