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結束了,一百萬字左右。
我很喜歡美食,不論是各式書籍還是各種短影片所關注的,大都是各種方面的美食。
可惜,沒寫出來,深感對不起美食了。
還是太年輕,得繼續練習啊。
可是我也不年輕了,三十多歲了。甚至從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寫,直到三十歲才開始正式涉足網文。
我喜歡美食。汪曾祺、梁實秋、老舍······無數名家寫的這些,我都看過。初高中看的時候,就窩在床上,一邊看著,一遍流口水。
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實秋的《吃相》。原文如下:一次在BJ的“灶溫”,那是一爿道地的BJ小吃館。
棉簾啟處,進來了一位趕車的,即是趕轎車的車伕,辮子盤在額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搖大擺,手裡託著菜葉裹著的生豬肉一塊,提著一根馬蘭繫著的一撮韭黃,把食物往櫃檯上一拍:“掌櫃的,烙一斤餅!再來一碗燉肉!”
過一會兒,肉絲炒韭黃端上來了,兩張家常餅一碗燉肉也端上來了。他把菜餚分為兩份,一份倒在一張餅上,把餅一卷,比拳頭要粗,兩手扶著矗立在盤子上,張開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不大的工夫,一張餅下肚,又一張也不見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滿臉大汗,挺起腰身連打兩個大飽嗝。
那個時候看的,嘴角里面也動了起來,就跟《城南舊事》裡面看駱駝的一般,越看越想吃。
當然,汪曾祺老先生,寫的也有很多,《故鄉的鴨蛋》和《五味》,這些都是極好的。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高郵鹹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裡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雖然是對話的形式,但是把故鄉特產的這種自豪感給寫出來了,真好。
我就寫不出來。
後來,在閱讀老先生寫炙子烤肉的時候,反而是更加的舒坦了。原文是這樣寫的:
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鐵條釘成的圓板,下面燒著大塊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裡拌好佐料——醬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點水,交給顧客,由顧客用長筷子平攤在炙子上烤。
“炙子”的鐵條之間有小縫,下面的柴煙火氣可以從縫隙中透上來,不但整個“炙子”受火均勻,而且使烤著的肉帶柴木清香;上面的湯滷肉屑又可填入縫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過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為炙子頗高,只能站著烤,或一隻腳踩在長凳上。大火烤著,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脫得只穿一件襯衫。
足蹬長凳,解衣磅礴,一邊大口地吃肉,一邊喝白酒,很有點剽悍豪霸之氣。滿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這氣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問題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點,焦一點,可以隨意。
你看,這個寫的好不好,真的很好。
學不來,努力學。
記得當初剛寫的時候,很多人都在說,不要管這個那個的,直接開寫,寫他個百萬字,你就能慢慢的知道這裡面的門道了。
然後,我就寫了一百萬字。
果然,有了很多的發現。
首先,我發現,兼職還是很困難的。
對於老師來說,尤其如此。平時上課的時候忙得腳不沾地,到了寒暑假還要有隔三差五的學習還有課題結題等等,反正不會讓你閒著。
我其實並不矯情,大學學的土木工程,在工地上待了兩年,後來又有了兩年的自媒體經驗,還去過輔導班代課,最後才到了學校教課。
這些行業給我的感覺是:老師如果忙起來,在工地上是比不上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