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國種田的日子

第61章 兩石

她在府城也常聽人談論農事,對產量心裡大致有數:“以往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咱們村最好的地,一畝也就打上一百五十斤頂天了。今年這麥子……”她頓了頓,看著眼前這片深綠如潑墨、莖稈粗壯分櫱眾多的景象,把心裡的預估往上提了提,“看這長勢,娘估摸著……或許能有一百五十斤?”她說得有些遲疑,這已經是她能想象的最好結果了。

“不止!”林硯立刻搖頭,小臉上是毫不掩飾的篤定,他伸出兩根短短的手指,比劃給母親看,“最少最少,也得兩石(240斤))!”

他這驚人的數字一出口,蘇婉貞倒吸一口涼氣,眼睛都睜大了:“兩……兩石?!硯兒,這話可不能亂說!”這產量,簡直是聞所未聞!

林硯卻顯得很平靜,他拍了拍小手上的泥土,彷彿在陳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娘,您信我。這地裡的麥子,不一樣。”他沒有解釋怎麼個不一樣法,但那雙清澈的眼睛裡,閃爍著一種超越年齡的、近乎洞察的自信。

他心裡清楚,雖然這批麥種在播種時他還沒有穿越過來,但開春後那場看似“挽救”的行動(實則是氣運合併),早已將它們引向了最優的生長路徑,每一株都在向著其基因潛力的極限進發。

想想後世那些試驗田,得多少專家圍著轉,什麼精耕細作、上等肥料、連土裡的酸鹹都得調得剛剛好,開發的種子才勉強摸到八百到一千五百斤的邊兒。

到了他這兒?

根本不用什麼專家來精耕細作,五穀豐登的能力直接把產量拉滿,也就這批種子不行,一窩種子的出芽率才50%~60%,而且長出來的禾苗強弱不一,底子太差了,影響收成了。

後面種子優中選優,每年迭代,產量會逐年向上增長的。

但這些還要很長的時間來實現,林硯現在還沒法說,到時用成績來說話。

所以說兩石,已是保守估計了。

林硯仰起小臉,烏溜溜的眼睛裡閃爍著超越年齡的篤定光芒,“娘,等這批小麥下來選出優良種子後,按我的方法去種,水肥到位的情況下,產出會更高。我敢說,一畝地打上三石(約360斤),也是有可能的。”

他清脆的童音在空曠的田埂上顯得格外清晰,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

蘇婉貞低頭看著兒子,柳葉眉下的震驚幾乎凝固在臉上。

三石!這孩子竟敢說三石!

林硯感受到母親的震撼和難以置信,他伸出小手,輕輕拍了拍母親放在膝上的手背,那動作帶著一種安撫的意味,與他小小的年紀形成奇異的反差。

“娘,您看,”他指著眼前一株格外粗壯、分櫱極多的麥苗,“它扎得深,吃得飽,所以才有勁兒長這麼壯!”。

她順著兒子的小手看去,那株被他點名的麥苗在暮色中依舊挺拔油綠,彷彿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力。

那分櫱(niè),從主莖根部密密麻麻地鑽出七八個壯實的“兄弟”,每一根都精神抖擻地向上伸展著,葉片寬厚,葉脈清晰有力。

“娘,您看這麥苗的間距,”林硯用小手指了指壟溝之間略顯寬裕的空地,“留得有點太寬了!可以往密裡挪挪,一畝地至少能多種上三成苗!”

他頓了頓,又指向田裡一行行麥苗:“您再瞧瞧,這一壟壟的苗,是不是稀的稀、密的密,看著不勻稱?這就是種子的成色不夠好,發芽率不高,造成禾苗數量有差異”。

林硯一一解釋,“還有啊,這茬小麥去年種時,已乾旱,再加上肥料上的不及時,這些都對小麥的產量有影響。”

他仰起小臉,烏溜溜的眼睛看著母親,丟擲一個帶著希望的反問:“可娘您想想,要是咱們用好種子、種密實點、水給足、肥餵飽,那這麥子的收成,是不是有可能收穫三石?”

蘇婉貞深深吸了一口帶著泥土和青苗氣息的空氣,她反手握住兒子的小手,沒有再追問,只是看著兒子:“好,娘等著看,是不是真有三石。”

林硯咧嘴笑了,露出一排小白牙:“嗯!肯定能!”他拉起母親的手,“娘,天快黑了,咱們回家吧!阿滿該找我們了!”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