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小子,想得美!你有這麼好的天賦,就應該為鄉里謀百年基業。最近在村裡做的事就很不錯,堅持下去。”
“爹,你回府城時去成立一家公司,然後在村裡建兩廠,一個紡織,一個印染。先從熟悉的地方做起,把人才備足,等你將來建廠就有人用。”
“說說你的想法”林永年來了興趣。
“先說紡織,村裡的婦人還是有一定的基礎,只是基於外部條件,質量和產量還是比較低,造成生產效率不高,所以收入沒能提上來。你可以在村裡建一個紡織工廠,讓這些婦人都到廠裡去做工,廠裡按照合理的管理來提高質量和產量,這樣你的布行就有穩定的貨源,便於你在經營上的統籌。而廠裡的婦人在提高了效率的前提下,她們的收入會比現在有大幅提高,這就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再說染布,現在市面上供應的布還是那種傳統工藝加工出來,顏色單一,耐磨度不夠,且掉色,缺點還有很多。基於沒有形成規模化,沒有足夠的利潤來投入後繼研究,只能保持現狀,最終會被外國更先進的技術淘汰。你現在建染布廠,好處多多。等你有足夠的利潤了,就不斷投入到技術升級中,永遠比別人先走一步,市場就是你說了算。”
“這個想法很好,我等下跟你爺爺商量一下。還有什麼好的想法一起說了。”
“爹,幫我把村裡那些還沒有開荒的丘陵都買下來,我有用。”
“現下兵荒馬亂,山地賤如土,倒是好買。這麼大的地你有什麼想法?”
“開荒種田啊!我有辦法把這些變成良田。”
這時林廣福也走到書房,林永年就把剛才的對話給他講解一遍。
“買!“老爺子煙桿重重一磕,“明日就找鄉里的王鄉長劃地契,三十塊現大洋包圓所有的山嶺!“
“工廠你是怎麼個章程?”
林永年:“爹,按硯哥兒的籌劃,咱分兩步走。紡織廠先用老祠堂西頭的棉紡作坊改造,染布廠設在青龍澗下游。“
林廣福:“新紡機要多少臺?織機要多少臺?”
“新紡機前期按60臺,等後期工廠建上來後,最少按500臺。織機從府城定做新款的鐵木織機20臺,到時回來。”
林廣福:“匠人怎調配?“
“趙卯子帶六個木工改制廠房,孫鷂子侄兒在太原機械局學過徒,讓他管裝機,女工從織戶選八十人。設工頭三人:生產、機修、倉儲。每旬考績,出紗超額的班組多分一成利。”
林廣福:“染坊那邊呢?”
“用王寡婦的靛青配方和硯哥兒草綠配方,建八連缸染池兩組。招四十個後生,分煮青、浸染、晾曬三組。”
“紡工日薪兩角,每超產十斤加五分。染工按缸計酬,每染一匹布抽半文錢。”
林廣福:“傷殘撫卹怎定?”
“仿照潞城火柴廠章程,醫藥費廠裡擔七成,誤工每日補一角。”
林永年:“按簿記法,分原料、工耗、運輸三本賬。每旬盤庫,損耗超兩成扣工頭薪。”
林廣福:“銷路怎鋪?”
“先供應當鋪改制棉袍,再走同蒲鐵路銷往綏遠。染布打“太行”字號”
林廣福:“兵匪來訛怎辦?”
林永年:“利潤抽兩成養護村團。槍械從德州洋行買,走衛河水路運。“
“頭年穩產,次年添機,把紡染連成片。我計劃三年內吃下潞安府七成土布市。“
“爹,新公司你想起什麼名?”林硯突然插問
林永年跟林廣福對望一下,一起轉頭看向林硯“你有想法?”
“領航者”林硯說,“引領與指導、安全與穩定、團結與合作。”
“引領與指導:帶領人們走出迷茫,找到前進的方向。”
“安全與穩定:安心地前行,不必擔心迷路或遭遇危險。”
“團結與合作:大家齊心協力,克服困難,實現目標。”
林永年跟林廣福心在震動,要重新認識林硯了。
好大兒(孫),這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