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封陰村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小村落,可為何後山竟會有如此驚人的風水格局。
我結合《撼龍經》中的記載,同時運用道眼對此地進行細緻堪輿。
這才發現,此地乃是東方木氣與水脈交融的風水至境——“青龍出水局”。
從風水角度詳細來看,此地的核心區域呈現出一處“山環水抱”的葫蘆形谷地。
此風水位,背倚雄偉的青鱗主峰,如同一條巨龍盤踞,穩鎮後方;面朝清澈的龍溪,溪水潺潺,如靈動的玉帶蜿蜒而過。
左邊是連綿的列嶂,宛如青龍蜿蜒盤踞,此為青龍位;右邊則是高聳的霞屏,恰似白虎雄踞守護,即白虎位;前方開闊處,有一汪玉潭,猶如朱雀展翅,作朝案之態;後方則枕著玄巖,仿若玄武坐鎮,鎮壓氣脈,完美契合了“四象俱全、藏風聚氣”的上等格局。
而此地最為精妙之處,在於“水木相生”之局。
東方在五行中屬木,主生髮之意,象徵著生機與活力;龍溪之水屬水,在八卦中為坎卦,主潤下之性,滋養萬物。
水木相濟,暗合《易經》中“水生木”的生機迴圈之理,使得此地成為天地靈氣匯聚的核心場域,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神秘而強大的氣息。
然而,我心中此刻卻有一個巨大的疑問,如此絕佳的風水之地,為何會出現一股濃重的怨煞之氣,這實在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看來,師父給我的這個考驗著實不一般啊。
為了探尋其中的奧秘,我又馬不停蹄地換了幾個山頭,對此地的風水進行更為詳細的堪輿。
只見龍脈之上,似有青鱗潛於深淵,靈韻深藏其中,神秘而深邃;水脈之中,恰似潛龍戲珠,靈動活潑,聚財生旺之象盡顯;砂位上,四象朝拱,各司其職,相互呼應,宛如一幅宏大的畫卷;向位上,巽山乾向,氣勢磅礴,蘊含著無盡的旺運通玄之妙。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這無疑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似乎不應該出現任何問題。
我在腦海中再次仔細翻閱那些記載中的風水秘術以及相關的古籍記載,試圖從中找到一絲線索。
此地以“東方木氣”為骨骼,支撐起整個風水格局的架構;以“坎宮水脈”為血液,為這片土地注入生機與活力;以“四象砂水”為筋脈,使得整個格局剛柔並濟,穩固有序;以“巽乾向位”為魂魄,賦予這片土地獨特的氣場與神韻。
而且完美融合了《葬經》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的核心思想,讓天地靈氣在此地凝聚不散。
同時,此地更暗合《易經》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的生機法則,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巨大磁場,本應孕育出無數神奇的生靈。
它不僅是一處地理意義上的風水寶地,更是天地靈氣與人文底蘊交織融合的“生命場”,承載著大自然的奧秘與饋贈。
剎那間,腦海中靈光一閃,“生命場”這三個字在我腦海中不斷迴盪,似一道曙光穿透了重重迷霧。
我突然意識到,雖然此地風水絕佳,但生機卻十分凋零,看來問題就出在這“生命場”之上,極有可能是生機之氣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按照風水福地的推算,如此得天獨厚的地方,理應生靈有靈,草木通玄,充滿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但根據我這段時間的仔細勘測,原本應該生長在此地的“龍鬚草”,此時卻顯得枯黃無力,毫無生氣,生命的活力被無情抽離;本應枝繁葉茂的“還魂樹”,此刻卻如同秋日裡的殘枝,衰敗不堪,毫無往日的繁茂;就連那象徵著美好與堅韌的“同心蓮”,也都無力地垂著頭,失去了應有的嬌豔與生機。
不僅如此,此地的動物更是十分稀少,那些靈智頗高、通人性的生靈更是幾乎絕跡。
種種跡象表明,這裡的生機之氣正在消散,而現在,我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
接下來,便是要找到生機之氣消散的根源。
只要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或許就能讓此地的風水恢復正常,解除籠罩在封陰村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