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傻十八年後我成為了走陰人

第63章 鬼湖的傳說

休息期間,德格再次規劃了接下來的路線。

按照既定的行程,我們到達薩嘎後需要先到ZB縣,然後到霍爾鄉,緊接著就是倒數第二站,巴噶。

經過大量淡水的補充以及烤牛肉乾奶茶的補給,劉教授漸漸恢復過來,第二天的下午我們再度出發,爭取早日到達岡仁波齊峰。

成功走出那令人絕望的迷失之域,我們的眼神中重燃希望之光,信心節節攀升。

那片曾試圖將我們困於無盡迷茫的戈壁,此刻已被拋在身後,成為我們這一路前行的見證。

我們沿著德格的路線,從SG縣啟程。

SG縣宛如一顆鑲嵌在高原上的明珠,寧靜而質樸。

縣城中,錯落有致的藏式建築在陽光的輕撫下,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在此地我們補充了物資,同時修整調整緊繃的精神狀態。

街頭巷尾,藏民們帶著淳樸的笑容,或忙碌於日常生計,或熱情地與眾人打招呼。

這溫馨的氛圍,為我們的旅途增添了一抹別樣的溫暖,同時我們都體會到了質樸的氣息。

這一路上師姐似乎心情很不錯,時不時的跟老王劉教授開著玩笑,只不過還是對黃九不感冒。

但是腳步不能停下,離開SG縣,我們朝著ZB縣進發。

一路上,廣袤的高原風光如同一幅展開的壯麗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鋪陳。

這一路上我們看到了諸多的經幡以及瑪尼堆,而德格則是十分虔誠的禮儀相對。

我不由的心生疑問,“劉教授,這經幡以及瑪尼堆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麼?”

劉教授確實博學多識,徐徐說道:“經幡是藏民內心信仰世界的標誌,經幡藏語稱為“塔俏”(安多語稱“達爾覺”),意為“風旗”“神幡”“經旗”。經幡是由藍、白、紅、綠、黃等彩布印上經文,用繩子連在一起的。”

師姐似乎也挺感興趣,“劉老頭,那這經幡有什麼用處?”

劉教授捋了捋鬍鬚,繼續講,“在佛教經典中,幡為旌旗的總稱,與“幢”同為供養佛菩薩的莊嚴具,用以象徵佛菩薩之威德。它也在經典中多用為降魔的象徵,在《觀心論灌頂法師疏》中說:“僧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動出之解。幡壇不相離,即動出不動出不相離也。”

老王不知道哪裡一嗓子“我聽說過,在《華嚴經》之《十回向品》中亦說:“菩薩施上妙幢幡,迴向雲:‘願一切眾生,常以寶繒,書寫正法,護持諸佛菩薩法藏。經典中亦常謂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難、往生諸佛淨土,因而成為莊嚴之法具。”

我不由的一愣,“老王,看不出來,行啊你,還有這研究?”

老王的表情卻是很陰鬱,“雖然這佛教的各種經文講眾生,但行事卻不是眾生之事。”

我不是很懂其中的緣由,但也未詳細問。

禮儀結束後的德格走了過來,“他們說的很對,經幡對於我們藏民很重要。”

我看著德格身後的瑪尼堆好奇的很,想伸手拿起一塊,看看有什麼奧秘。

黃九一把抓住了我的手,“你這小道士,這瑪尼堆可不是你能碰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