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容我想想!”
他是學歷史的,對於賑災的問題,倒是不甚瞭解。
不過他倒是看過一些歷史書籍和影視劇,這些書籍和影視劇中對於古代賑災倒是有著許多的闡述,畢竟賑災對於古代而言是重頭戲。
有以工代賑的,有抬高糧價的,甚至有用沙土摻糧食賑災的,可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銀子,朱元璋現在是連銀子都沒有。
突然,朱辰眼前一亮,想起了前段日子看到的一部電視劇,然後道:“其實大明朝並非沒有錢糧賑災,只是那些錢糧既不在朝廷手裡,又不在災民手裡罷了!”
“那在誰的手裡?”朱元璋連忙問道。
還沒等朱辰回答,一旁的馬皇后當即說道:“您說的可是士紳?”
“不錯,那些地主老財士紳們,最喜歡的就是囤積錢糧,朝廷無糧,他們也絕對有糧。”朱辰點了點頭道。
“你莫非是想讓咱勸說這些地主士紳捐獻錢糧嗎?”朱元璋頓時苦笑不已,想要這群老摳士紳捐獻錢糧來幫助朝廷賑災,那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勒石記功,這法子早就廢了,現在的地主鄉紳都精得很,肯定是各種叫苦,各種法子開脫,最後捐上一點點了事,壓根就不頂用。
抬高糧價,以工代賑?
這個法子由范仲淹第一次施行的時候,確實效果顯著,但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沒有那麼容易哄騙了。
總不能去搶吧?
“捐,您就別想了,他們肯定是不可能捐的,如今要想賑濟災民,唯一的辦法就是將他們的錢糧給搶過來!”朱辰卻搖了搖頭,語帶不驚的說道。
“搶?”
這個字,頓時將朱元璋和馬秀英給搞得呆愣住了。
這算什麼辦法?
朝廷雖然有兵馬在手,的確可以搶奪這些士紳的錢糧,但那是亂世,在亂世這麼幹,也沒人說你,可如今太平盛世,若是開了這個口子,那定會引起動亂。
而且大明朝廷要想統治天下,也離不了士紳階層的支援,朱辰說的“搶”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不過朱元璋也理解,朱辰只是一個後世的普通人,頂多懂的知識比他們多點罷了,看來自己是病急亂投醫,想要從他這裡得到賑災的良策,完全無可能的!
“我說將那些士紳的錢糧給搶過來,又不是讓朝廷去搶!”見到朱元璋的表情,朱辰知道他誤會了,連忙解釋道。
“不讓朝廷去搶,那誰去搶?”朱元璋疑惑道。
“小先生說的可是災民?”馬皇后卻是眼前一亮,連忙說道。
“不錯,就是讓災民去搶,災民們就要餓死,搶糧保命總不算過分吧!”朱辰點了點頭,馬皇后不愧是朱元璋背後的女諸葛,一聽自己的話,就猜出了其中的含義。
“不妥,萬萬不妥,若是放任災民搶糧,豈不縱容他們作惡?這原本遭了天災也就罷了,再添一場人禍,豈不越鬧越亂?”朱元璋卻搖了搖頭,說道。
“若是任憑災民們隨意哄搶,不加約束,的確會造成民亂,所以這‘搶’也要講究對策。”
“什麼對策?”朱元璋頓時被勾起了好奇心,連忙問道。
“到了災區,朝廷可以以賑災為由,先在當地號召士紳捐獻錢糧,這些士紳肯定不願意捐,會想盡辦法哭窮或者隨便捐點,敷衍一下。”
“到那時,朝廷可以給這些士紳家裡贈發兩個燈籠,一個寫著‘樂善好施’,另一個寫上‘有求必應’,同時約令他們必須將燈籠掛在門口!”
這下子,朱元璋和馬皇后卻是茫然了,怎麼這些士紳不願意捐獻錢糧,朝廷還給他們送兩個嘉獎的燈籠,這是何道理?
朱辰並沒有給兩人解答疑惑,而是繼續說道:“再之後,便可以告訴那些災民,他們可以去掛著燈籠的人家前去乞討。”
聽到這裡,朱元璋夫妻倆頓時反應過來,這哪裡是送的嘉獎,分明送的是指路明燈呀!
不過朱元璋卻很快顰眉道:“如此一來,這些災民還不得將那些士紳的宅院給拆了?”
他也是做過災民,當過乞丐的,深知他們的習性,這群災民餓極了,可是連人都吃,讓他們去這些士紳門前乞討,不引起大亂才怪!
“老祖宗,你注意我說的,是乞討,不是搶,朝廷必須明令禁止,只許災民乞討,不許搶,違令者殺無赦,這個節骨眼上,若真鬧出劫掠亂象,那就不好收場了。”
“可若是如此,恐怕這些士紳沒人會施捨糧食啊!”馬皇后卻皺起眉頭道。
“本來就沒想著讓他們施捨糧食,這一招只是為了禍水東引!”
“禍水東引?”朱元璋犯起迷糊。
“之前災民受凍捱餓,得不到賑濟,埋怨的是朝廷,可當他們看見討糧希望,卻又乞討不得時,便會埋怨起士紳來,正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到時候民怨一起,這些災民定會將士紳家門前圍個水洩不通,不說大聲咒罵,甚至潑糞撒尿的都有,你覺得那些士紳能受的住嗎?”
“受不住!”朱元璋搖了搖頭,他已經能想象得到,災民走投無路時,因怨生怒的場面。
即便有朝廷官兵維持秩序,怕也攔不住災民攪擾——不許生搶,還不許人家吵嚷喊罵嗎?有過分的,往你家門口拉屎撒尿,誰能扛得住?
“是呀!原本這些士紳想要置身事外,甚至藉此機會,兼併土地,但現在,他們都自身難保了,還怎麼兼併土地!”朱辰壞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