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權力慾望和猜疑心極重的天子,朱元璋最討厭的就是官員結黨,尤其經過胡惟庸案,他對官員朋比勾結更是分憎惡。
此刻聽說這分科取士能規避結黨營私,朱元璋立生興趣道:“此話何解?”
朱辰笑著解釋道:“這很簡單,儒家學子不向來看不起其他學科,視他們為旁門左道,又怎會願意與那些人結黨呢?”
自董仲舒罷戳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子早已養成了目空一切的性子,他們可不願與其他學科之人為伍。
既有天然的學術分歧,不同學科的人進入官場,也勢難結成朋黨。
朱元璋細細琢磨,在心中回憶那些儒家學仕的做派,更覺朱辰的判斷極為精準,他不由點頭,咬牙振奮道:“如此看來,的確應該進行分科取士!”
“是的!而且現在是改革科舉的最好時機,科舉已經停擺多年,讀書人苦無出頭之日久矣,對他們來說,這時只要能考科舉,管他考的什麼內容,總比沒有科舉強得多。
這些人也都知道,老祖宗您當年罷停科舉是因科舉所選上來的人難堪大用,所以若是重啟科舉,他們也已經預料到了會進行改革,此刻改革科舉,阻力是最小的,索性趁機將步子邁大一些,大刀闊斧改一改,寧肯過猶不及,屆時再慢慢往回修正便是!”
朱元璋先還聽得連連點頭,到了最後一句“寧肯過猶不及”時,眉頭微微沉了沉:“這是何意?”
人都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對政策修改不宜過大,朱辰這建議倒反其道而行之。
朱辰笑著解釋:“老祖宗您是開國皇帝,權勢威望最大,現在將步子邁大點,那些人即使有反對意見,但也沒法,可你覺得您的後代皇帝還會有您這樣的威望嗎?
到了他們手裡,若是想要改革科舉,恐怕是寸步難行,索性一步到位,將來再休整回撥時,讀書人只會感恩戴德,絕不會再有意見了。”
若想開啟一扇窗,就先得把門開啟。
大刀闊斧改了一通後,稍有回撥也算是一種恩賞,儒家學子只會高呼陛下英明,絕不會有意見。
“你說得不錯!”聽朱辰這話,朱元璋頓時恍然大悟道。
“現在最重要的,是先將這分科取士的架子搭起來,日後再慢慢完善,而且各科舉試可以先選一些簡單題目,主要多選一些實用人才。
比如那明法科,除了正常的四書五經外,只需熟讀《大明律法》,便能參加科舉考試。
這樣做,能大大降低考生的牴觸情緒,增加考生的報名熱情,也更能起到網羅人才、收攬人心的目的,官員們即使反對,也不會太過於強烈。”
朱辰的話徹底開啟了朱元璋的思路,直到結束通話了電話,他依舊還在思考著,回味無窮。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回過神來,然後對外呼喊道:“來人,去將太子喊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