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事安排完畢,孫權傳令賞犒三軍,設宴大會諸將,準備誓師與關羽決戰。
他將古錠刀緩緩放在桌上,眼眸之中透出一股雄霸之氣。
當年父兄打下江東基業,人都議論孫仲謀只是守成之輩,我豈能甘心?
本想十萬大軍攻淮南,取中原,證明自己的雄才大略。
誰知竟遇張遼這廝,逍遙津一戰,反被人所笑。
經過呂蒙一番分析,孫權恍然大悟,吳軍不善陸戰,不宜在中原用兵。
合肥之敗非我之過,而是曹軍的步騎太強了。
我打不下淮南,還偷(不是)收不回荊州嗎?
酒過三巡,孫權慨然道:“昔日周郎雄略過人,破曹操於赤壁,卻不幸早夭,實乃江東之憾。”
“幸好有魯子敬代之。子敬為孤謀劃二分天下大略,此一快也。”
“曹操南下,眾文武皆勸孤降,子敬獨勸孤逆而擊之,此二快也。”
“只是當時子敬勸我借荊州與劉備,是其一短……”
說到這裡,孫權握緊酒杯,沉聲道:“若無荊州之地,劉備焉能入蜀稱王,關羽豈敢藐視我江東英豪?”
主簿左鹹趁機讚道:“主公所言極是,當初若留周都督守江陵,如今入蜀中,定兩川的便是吳侯,與曹操二分天下矣!”
呂範在一旁聽得暗暗皺眉,這左鹹是新選拔的人才,沒經歷過赤壁之戰的危機,哪知道江東當時的局勢何等嚴峻?
這些後來者不知深重,只會憑自己的臆測高談闊論,若身處局中,只怕也是投降派。
“子敬雖有智謀,卻還是太過仁厚了!”
孫權慨然一嘆,旋即舉杯笑道:“今幸有子明苦讀兵法,橫空出世,為孤設計定謀,荊州唾手而得。足見呂子明勝子敬、周郎多矣。”
左鹹又道:“吾聞呂都督當年只知治軍,不知學文,因主公勸學,才有所成。大都督能有今日之功,全仗主公慧眼識珠,舉賢任能的賢明之舉。”
“哈哈哈,我江東遍地英才,孤只是偶爾得之罷了!”
孫權嘴上謙虛,眉梢卻忍不住抖動起來。
正慶賀之時,卻見潘濬疾步走進來,稟報道:“屬下失職,未能勸得武陵、零陵二郡來降。”
潘濬本是劉備親自選定的治中從事,協助關羽管理荊州事務,關羽出兵後由他總督荊州。
呂蒙偷襲荊州後,孫權親自登門拜訪,勸降潘濬,將荊州軍事部署詳細告訴孫權,還主動請令勸降零陵、武陵二郡官吏。
“哼,豈有此理!”孫權正在興頭之上,聞言大怒:“公安、江陵已失,關羽進退無路,安敢不識時務?”
就要派兵征討,潘濬勸道:“如今大敵乃是關羽,只要將其擊敗,屬下再派人勸說,二郡可傳檄而定。”
潘濬現在也是心中忐忑愧疚,生怕吳軍對付不了關羽,畢竟合肥之戰就是前車之鑑。
關羽可比張遼還厲害,一旦被他反攻奪回荊州,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
“此言有理!”孫權點頭,遂命潘濬領一支軍沿油江防備,伺機遊說其他官吏。
只等擊敗關羽,盡收荊襄之地,將一雪逍遙津之恥。
誰還敢再說我孫仲謀不會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