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柔揪著鬍鬚嘆道:“屈膝背主,必為人所輕!大丈夫擇主,當受重用方可建功立業。”
全琮無奈道:“其實孩兒也不甘心束手就擒,但局勢如此,不過徒勞,牽連百姓受難而已!更何況來的可是趙子龍,豈非螳臂當車?”
全柔笑道:“當年桂陽天災,吾兒散用穀米救濟百姓流民,吾便知汝有大丈夫之志。如今漢室再興有望,吾兒正得其時,為父自有謀劃。”
全琮抱拳道:“願聞高見。”
全柔揹著手走到窗前,見東方漸明,緩緩說道:“為父可降,吾兒不可降。”
全琮聽完全柔的謀劃,慨然嘆道:“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啊!”
“為父在朝中那些年,豈是白混的?”
全柔呵呵一笑,語重心長說道:“計策本無好壞,不過求存而已!只要不是傷天害理,不去損人利己,吾兒也不必愧疚。”
當年在靈帝任尚書郎右丞,早就見慣了官員之間的爾虞我詐,沽名釣譽。
哪個不是表面上仁義道德,背地裡男盜女娼?
在朝堂上混,演技不精,第二天屍體可能就漂在護城河中了。
全琮受教,正商量接下來的計劃,忽然府外人聲喧譁,傳來陣陣敲門聲。
父子二人趕忙來到府衙,全琮更是全副武裝,如果有人膽敢鬧事,先將他除掉。
開啟府門,卻見眾人都擠在街上,僅有五人來到大堂,而且都算熟人。
這些都是當年中原大亂,往南方避亂的中州士人,全琮不但散糧救濟,還收留了數百人,和他們貧富與共,他的名聲也是在這時候響起來的。
不管別人怎麼猜測,但全家傾盡家財賑濟災民,可是實實在在的舉動。
這些人受惠多年,如今聽說蜀軍來攻城,都願意與全家父子共患難,幫他守城。
全柔大喜,命各人自去準備,天明後一起守城,打探蜀軍訊息,全琮領三千精兵備戰。
中午時分,探馬來報,趙雲領兵進入桂陽境內,郡內百姓多念劉備之恩,官員畏懼趙雲之勇,所過之處無不望風而降。
全柔聞報又驚又喜,驚的是自己治理桂陽數年,自以為政績頗佳,百姓安樂,關鍵時刻竟然無人為他抗敵。
喜的是四五年過去,百姓們竟然還記著劉備恩情,可見皇叔之仁,這次的選擇必定明智。
正感嘆的時候,忽然守軍來報,城外來了三百多百姓,聲稱要幫忙迎敵。
“還是有百姓感念全某的恩情啊!”
全柔激動得差點流下眼淚,趕緊命人將其放入城中。
只見這些人個個身形彪悍,氣勢桀驁,顯然是附近的山賊,尤其領隊的是兩位壯漢更是匪氣十足。
全柔大感失望,正後悔不該將這些人放入,卻見那兩人先來見禮。
左邊身背弓箭之人說道:“小人鮑榆,我二人是當年桂陽都尉鮑隆、陳應之後。當年我父親被趙雲所殺,我們無力報仇,只好逃入山中以打獵為生。本以為報仇無望,聽說那趙雲又來桂陽,特來助戰,不為立功,只為報仇!”
右邊之人是陳應之子陳勇,也抱拳道:“這次我們要讓趙子龍血債血償。”
“二位壯士真乃忠孝之人也!”
全柔的失望又轉為驚喜,趕緊上前親自扶起二人,點頭讚道:“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退敵之後,我定會上報吳侯,為二位壯士加官進爵,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