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吃完飯,正要準備午休,王玉匆匆走來。
“王爺,臣看見太孫在外面....”
王玉話雖然還沒有說完,但朱高煦已經知道王玉說的是什麼意思了。
“這事不用去管,他想去哪裡都行,你們當他不存在就可以了。
別的也不用擔心,他雖然是太孫,但也只是太孫,無需想太多。”
朱高煦明白王玉擔心的是什麼,就是朱瞻基的身份所帶來的影響,以免讓朱棣那裡對他有意見。
但朱高煦絲毫不在意朱棣的意見,他都已經跑來這個地方了,朱棣再有意見還能咋滴?他都已經相當於自我流放了,只要他不殺朱瞻基,他做什麼朱棣都會忍著。
至於朱高熾?
只要朱瞻基人沒事,朱高熾也只能忍著,除非朱高熾不想要名聲了。
王玉無奈,哪怕他覺得這樣有些不妥,但也沒有再說什麼,只要朱高煦知道這點就可以了。
半月時間緩緩過去,大漢國內所有人都在忙碌著,房屋建造基本已經完工,就剩下最後一部分,再過幾天就能全部完成。
隨著城池逐漸完善,城內的商鋪也逐漸開了起來。
如今的變化,朱高煦是既高興,又憂愁,因為他身邊的人張輔、靳榮等人都已經在抱怨了,王玉與許柴佬的神情同樣有些不怎麼好。
“王爺,臣真不想吃這個魚了,接連天天吃,頓頓吃,臣現在看見魚都想吐了。”
下面的幾人都在哀嚎著,唯獨王玉與許柴佬這幾個文士沒有說什麼,畢竟文人更看重臉面一些。
如今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就是自從打漁的收穫越來越高,為了節約糧食,魚已經成了主要糧食了。
當初錢糧與物資清點出來之後,糧食只夠吃三個月不到的時間,朱高煦就下了這個決定。
原本所有人都很高興,畢竟魚肉也是肉,放在大明,想吃個魚,價錢還不便宜,如今這裡不花一分錢。
然而隨著天天吃,頓頓吃,這些人終於是受不了。
因為鹽池還沒有出鹽,帶來的鹽也不足以支撐,所以很多時候其實魚都沒有放鹽,至於調味的香料?
那玩意在大明都是奢侈品,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東西里面就是各種香料最值錢。
朱高煦也是吃過,那個腥味重得,朱高煦當初都是硬著頭皮吃下去的。
朱高煦看著眼前這幾人特意來找他訴苦,神情肅然。
“張輔,靳榮,還有你們,你們吃魚吃膩了是吧?
但你們出去看看下面的百姓,你看看他們有沒有吃膩,他們甚至還可以吃得更多。
他們都能堅持下去,為什麼你們就不能?
如今糧食緊缺,你們都知道,全靠野菜、打獵以及打漁來減少糧食的消耗,你們竟然還嫌棄。
再堅持堅持,等鹽池的鹽出來,放鹽了之後就可以好好吃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