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東漢,開局公孫度

第80章 鹽場

船隻抵達的長興島,此時還是一個獨立的海島,與大陸隔著條窄窄的海峽,不像後世的長興島,經過長久時間的洗禮,以及河水攜帶泥沙的沖刷之下,幾乎與大陸連線在一起了。

公孫度對此地很感興趣,這裡與大陸突出部互為犄角,形成了一個海灣,後世名叫復州灣,此地因為復州灣鹽場而在後世極有名氣。

復州灣鹽場處於北緯39度,是地球上最適合曬鹽的緯度帶。此地全年四季分明,承受太陽輻射變化較大,屬於明顯的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0.3℃,且空氣溼度小,風速大。這些因素都有利於海鹽生產,復州灣鹽場是後世中國的四大海鹽場之一。

遼東早有產鹽的歷史,春秋時期,管仲向齊桓公獻策說:“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說明那時候的遼東就有了與齊國齊名的水煮海鹽的工藝了。到了後來,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廷在復州灣設鹽百戶和煎鹽軍,管理和經營鹽業事務,那時候復州灣已經成為全國海鹽生產的重要地區。明朝時候採用的生產方式依然是“煮”。直到清雍正年間,山東人劉官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煮鹽才進化為曬鹽。嘉慶十三年間,有商戶在復州灣一帶創築鹽田,戽水曬鹽,獲利很大,逐漸有人跟風,這才有了後世那片巨大的復州灣鹽場。

而此刻,這片鹽場在公孫度的眼中,只是片光禿禿的灘塗,沒有任何植被,上邊自然也沒有什麼人煙。

“沓氏有鹽場嗎?”公孫度向身邊的陽儀問道。

“有的,沓氏有兩處官營鹽場,離此地不遠,繞過長興島,越過當地人稱的葫蘆灣即可到達。”一旁的陽儀聞言立刻回道。

公孫度點頭,陽儀是做了功課的,他口中的葫蘆灣,即後世的普蘭店灣,其位於遼東半島西側,伸入陸地30餘公里。灣口向西南朝渤海敞開,三面被低山、丘陵環繞,灣內水域狹窄,島嶼與殘礁眾多。與復州灣相似的氣候條件,使其灣內亦有大量鹽灘分佈。

“唔,走,上岸看看,”公孫度眯著眼瞄著那處灘塗,想著上去考察一番,正好船隊要在長興島落錨,於是他招呼陽儀道。

坐上小船,一行人晃晃悠悠的上岸,陽儀落地後就吐個不停,看來還沒有適應海船的晃盪,同行的公孫度倒是沒有什麼感覺,可能是穿越的緣故,公孫度如今的體質有所加強,特別是在暈船等精神抗性方面。

公孫度攀著低矮灌木上了復州灣一處灘塗的高點,放眼望去,遠處是蔚藍的海,近處是白色的沙,這風景,可以入畫了。

可惜公孫度不是個解風情的人物,吟不了什麼東臨碣石的詩篇,在他的眼裡,這可是一大片天然鹽場啊!

以自己的腳步丈量尺寸,公孫度細細打量著腳下的土地,這種坡度,正好適合上下佈置鹽田,多麼適合施行曬鹽法的地方啊!

公孫度用自己的佩刀往地上一戳,翻起一層沙土後,看到了厚實的黃土,做鹽池的成本也不高。用手指沾了點口水伸到空中,感受了下此地的風速以及風向後,公孫度笑了,此地絕佳啊!

正好陽儀氣喘吁吁的攀爬上來,公孫度興致勃勃的拉著他,指著下方的一處窄窄的海灣道:“你看,只要在此處修一道水閘,那麼就能將漲潮時上升的海水留下來。”

陽儀蹙眉很想問句“留下海水乾什麼?”

然而還不待他發問,就見公孫度撒歡一樣,蹦跳著下坡來到那處海灣旁。

公孫度看著海灣礁石上的水跡道:“這裡的海水水位最高處在這裡。”接著指向一旁的灘塗道“那麼以這裡灘塗的高度以及坡度,至少可以修建四五層的鹽池,使用翻車,哦不,此地風大,風車最佳,用以提水,將海水提升更高處,將之澆入鹽池中,憑藉此地得天獨厚的日照和風力優勢,日曬風吹之下,無需多少人力,就能夠產出天量的海鹽。”

曬鹽法,有納潮、制滷、結晶和收鹽集坨四大工序。在製鹽過程中,首先要在海水漲潮時透過提水裝置將海水抽入到蒸發池中,透過蒸發、過濾把海水濃縮成飽和滷水,再把飽和滷灌入結晶池繼續日曬。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