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院士,因為研究所的一些技術涉及**機密,按照規定,凡是進入核心實驗室進行交流學習的同志,都需要簽署這份保密協議。”
白楊語氣認真地解釋道,“這也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科研成果,希望各位能夠理解。”
三位院士接過檔案,仔細閱讀起來。
他們都是經歷過風雨的老科學家,深知科研成果保密的重要性。
協議上的條款清晰明確,無非是關於技術資訊不外洩、不私自複製、不用於商業目的等常規內容。
王德忠院士率先拿起筆,在協議上龍飛鳳舞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隨後是李振國和孫建華院士,他們也毫不猶豫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白所長,我們理解。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這點規矩我們懂。”王德忠院士將簽好的協議遞還給林慧,語氣嚴肅。
“多謝三位院士的配合。”白楊接過協議,交給林慧收好。
一切準備就緒,白楊這才親自帶著周部長和三位院士,離開了辦公室,穿過研究所的走廊,徑直走向了材料實驗室。
一路上,三位院士的目光不停地打量著四周。
研究所的走廊乾淨整潔,牆壁上掛著一些科研成果的展示圖,雖然是手繪的,但內容卻清晰明瞭,展示了研究所近年來在各個領域取得的突破。
他們能感受到這裡濃厚的科研氛圍,以及那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很快,一行人便來到了材料實驗室的門口。
厚重的防盜門被推開,一股帶著金屬和化學試劑味道的氣息撲面而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儀器裝置低沉的嗡鳴聲,以及科研人員們忙碌的身影。
實驗室內部,各種精密儀器擺放得井井有條。
從高溫熔爐到光譜分析儀,從萬能試驗機到金相顯微鏡,雖然有些裝置看起來還略顯老舊,但都被擦拭得一塵不染,顯示出使用者對它們愛惜有加。
“各位請看,這裡就是我們的材料實驗室。”白楊指著實驗室內部,向眾人介紹道,“目前,我們這裡正在進行一項關於新型高效能合金的研發工作。”
他的目光落在了實驗室中央,那裡一個科研小組正圍著一臺大型的真空感應熔煉爐忙碌著。
爐內的合金液在高溫下翻滾著,發出耀眼的光芒,幾名研究員正透過觀察窗,密切關注著熔鍊過程中的引數變化。
“我們正在嘗試研發一種用於極端環境下的新型超強韌合金。”
白楊走到熔爐旁,拿起一份實驗記錄板,向三位院士介紹道,“這種合金的目標是兼顧高強度、高韌性以及優異的耐腐蝕效能,突破傳統合金的效能瓶頸。”
他指了指記錄板上密密麻麻的資料:“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的是第七輪成分最佳化,透過精確控制稀土元素和微量合金元素的配比。”
“結合特殊的凝固控制工藝,來誘導合金內部形成奈米級的析出相和晶界結構,從而實現強度與韌性的完美結合。”
王德忠院士是金屬材料和冶金領域的專家,他一聽“奈米級析出相”和“晶界結構控制”,以及“特殊凝固控制工藝”,眼睛頓時亮了。
這些概念,在當時的國內甚至國際上,都還處於非常前沿的探索階段,能夠將其付諸實踐,並取得進展,簡直是匪夷所思。
“奈米級析出相?你們已經能夠精確控制到這個尺度了嗎?”王德忠院士的聲音帶著一絲顫抖,他走到熔爐前,透過觀察窗,仔細觀察著合金液的翻滾,彷彿要從中看出那些微觀結構的秘密。
“是的,王院士。我們透過引入高頻電磁攪拌和梯度冷卻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晶體的生長方向和析出相的尺寸分佈。”
白楊平靜地解釋道,他指了指熔爐旁邊的一臺裝置:“這臺是我們自主研發的快速凝固裝置,能夠實現每秒數萬度的冷卻速率,從而獲得超細晶結構。”
“快速凝固?超細晶?”李振國院士也湊了過來。
他作為疲勞與斷裂力學專家,深知材料的晶粒尺寸對疲勞壽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超細晶結構意味著更高的強度和更好的抗疲勞效能。
“你們是如何實現如此高的冷卻速率的?這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是一個難題啊!”孫建華院士也忍不住開口了,他作為高溫合金專家,對材料的製備工藝有著深刻的理解。
白楊微微一笑,指了指熔爐底部的一個特殊裝置:“這涉及到我們一項核心技術,我們稱之為‘液態金屬霧化冷卻’。”
“透過高壓惰性氣體將熔融金屬霧化成微米級液滴,然後在真空環境中進行快速冷卻,從而實現超高冷卻速率和均勻的微觀結構。”
他一邊說著,一邊示意一名研究員將一塊已經凝固成型的合金樣品拿了過來。
樣品在燈光下閃爍著金屬特有的光澤。
“這塊樣品,是上一爐的試驗品。”白楊拿起樣品,遞給王德忠院士,“它的屈服強度已經達到了1.5GPa,延伸率也保持在12%以上,同時在800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下,依然能保持超過80%的室溫強度。”
王德忠院士接過樣品,用手掂了掂,又仔細觀察了其表面。他的手指在粗糙的表面上摩挲著,彷彿在感受著那微觀結構的力量。
1.5GPa的屈服強度!
這資料強度簡直是聞所未聞的效能。
要知道,國際上最先進的航空級合金,也才剛剛觸及這個門檻。
“這……這簡直是奇蹟!”王德忠院士喃喃自語,他的眼神中充滿了難以置信的震撼,但更多的是一種近乎狂熱的激動。
他看向白楊的目光,已經不僅僅是敬佩。
李振國院士和孫建華院士也湊了過來,他們看著那塊看似普通的合金樣品,卻彷彿看到了未來航空發動機的希望。
他們深知,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航空發動機,將不再受制於材料瓶頸,將能夠擁有更強的推力,更長的壽命,以及更廣闊的設計空間。
“白所長,你們……你們是如何做到的?這套技術,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嗎?”李振國院士的聲音有些顫抖,他激動地問道。
“是的,李院士。這套技術,從理論構想到裝置設計,再到工藝實施,都是我們研究所獨立完成的。”白楊肯定地回答道,語氣中帶著一絲驕傲。
三位院士的臉上,震撼、激動、狂喜等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
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泰山北斗,深知一項新材料的研發是多麼的艱難和漫長,更何況是這種超越時代的突破。
他們來之前,雖然對白楊的學識有所耳聞,但親眼看到這些成果時,心中的衝擊依然是無與倫比的。
“白所長,能否詳細為我們講解一下這‘液態金屬霧化冷卻’技術?以及你們在奈米晶強化方面的具體進展?”王德忠院士已經迫不及待了,他看向白楊的目光,如同飢渴的旅人看到了綠洲。
白楊微微一笑:“當然可以。三位院士請隨我來,我們到旁邊的分析室,那裡有更詳細的資料和顯微結構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