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一早,陳文軒、大璐、周靜秋三人洗漱完,吃完早飯,背上水壺便朝著雙水村走去。
在那裡三人要和孫少安還有李冰匯合。
前期的水文資料已經翻譯完成了,這些都是以前在老毛子的幫助下收集的資料,如今時間已經過去很久,有沒有變化,幾人還要實地勘探。
在雙水村的隊部,當陳文軒三人走過去的時候,孫少安也一早去公社將李冰接了過來。
這兩個星期的翻譯,陳文軒和李冰也熟悉了。
李冰人老成精,之前也只是在這個年代想要平平安安而已。
一開始對於幾人翻譯水文資料只是單純的好奇,以為幾人這是閒不住,後來多次聽到陳文軒提到水電站,李冰才恍然大悟,這些人是打算在黃原建設水電站啊。
建水電站好不好了,當然好了,控洪、蓄水灌溉,發電帶來經濟效益,李冰一個老水利人,怎麼可能不知道。
李冰本來想和陳文軒說下,後生不要折騰了,黃原這邊哪有這樣的地質條件和經濟支撐了,年輕人想做事是好事,但不要好高騖遠。
不過在得知陳文軒他們是打算建小水電時,李冰也是豁然開朗。
是自己思想固化了。
總以為水電站是劉家峽那樣的大型水電站。
反應過來的李冰,看著自己碌碌一生的滿頭白髮,好像除了十年前參加過劉家峽,後來因為工傷被安置回公社,好像也沒有做過什麼大事。
人到暮年雄心不已!
李冰覺得自己忽然有種衝動,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做上一件利民的事情,也不枉自己和千年前建設都江堰的那個李冰重名了。
就這樣李冰一個五十來歲的老同志找到陳文軒和白明川,主動要求加入。
建過水電站的同志們都知道,建一座水電站,除了資金和技術外,還有很多前期的其他要素考慮。
大致分為地形、地質、水文、市場經濟距離。
地形大概就是周圍環山,這樣只需要在一個較窄的山口修水壩,就可以蓄攔大量的水源,當然還要能夠形成較大的落差,落差越大發電量就越大。
地質則是指大壩的基礎條件好,地基能夠承載大壩和水源的重量,地質條件還要求不能是溶於水的石灰岩,不然形成了溶洞,水庫也就報廢了。
水文則是水源豐富,這由氣候決定,這也是陳文軒他們為什麼要檢視水文資料的原因了。
至於最後一個市場經濟距離,這個很好理解。哪怕是建一座小型的水力發電站,普通的勞力不提,其他的物資裝置,也需要幾十萬到上百萬的資金。
投資這麼大當然要形成經濟效益。水電站離城區近,這樣也方便轉化成經濟效益。
後期無論是發電,還是帶動像小型機械加工、小型磚廠、水泥廠這樣的產業,都要離居民區近。
而石圪節小水電工作組要做的就是結合上面的各項要素,找到合適的位置。
遠足不算,野外勘探陳文軒兩輩子也是頭一遭,周靜秋和張璐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一個月以來,小分隊翻山越嶺走遍了石圪節周邊的溝溝坎坎,
張璐和周靜秋兩人足底磨出水泡,也不曾停歇。
每天晚上回去,在張璐看不到的時候,都是陳文軒體貼的為周靜秋挑破水泡,然後上藥包紮。
晶瑩剔透如那冰雪般可愛,刺痛之後,輕咬嘴唇般蹙著眉頭。
哪怕陳文軒不是個有特殊嗜好的人,對周靜秋也有點那個控的趨勢。
果然人的內心總是有個煽動小翅膀的魔鬼。
“文軒,看完這處,整個石圪節咱們算是跑完了。”
站在一處山坡上,李冰將頭上的帽子拿在手中,扇著風,身上穿著的外套也敞開著。
旁邊的孫少安將揹著的裝置小心的放在一邊,接著從背囊裡面將幾人的水壺一個個提溜了出來。
聽到李冰的話,陳文軒從挎包裡面拿出寫滿了字跡的勘探日誌,看了看,又放了回去。
將水壺擰開遞給了旁邊同樣坐著的周靜秋,陳文軒給李冰和孫少安遞了一支菸,一屁股坐在坡坡上,笑著說道:“李工是啊,看完這處,石圪節這邊就算結束了,咱們這段時間初步篩選的小水電建設地有好幾處,不過總感覺差了點什麼。”
“要麼地勢不高,要麼蓄水條件不夠,前兩個達到了,離居民區距離又太遠了。”
想到這幾日的勘探情況,陳文軒也覺得有些無奈,就是差那一點,總感覺不能盡善盡美。
其實其他幾處建設小水電完全是夠了,只是這第一個小水電幾人也想建成個標杆,總想著再完美些。
“是啊,就是差那麼一點,咱們先休息會,再將這裡勘探完,人老了比不上你們年輕人了。”
坐在地上,李冰笑著喝著水,看著前面此起彼伏的山嶺感嘆著說道。
陳文軒這個小分隊,李冰提供技術支援,張璐和周靜秋負責圖文記錄,孫少安則負責揹負裝置物資,前面探路。
至於陳文軒則是根據收集到的資訊,匯總判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