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天下讀書人都還願給元廷做官呢!”
朱元璋臉色頓時一黑,劉英給他講的那些話,讓朱元璋對讀書人的印象,再次下降了很多。
李善長與阮弘道等人的臉色頓時一僵。
見狀,劉英出聲道:“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李善長與阮弘道兩人眼孔一縮。
“李先生,阮先生,術業有專攻!現今天下有這般多的田地,為何還總有百姓餓死?是天災?是大旱?還是朝廷的腐敗?”
“全部是!”
劉英滿臉譏諷,“是一群只知,從百姓身上盤剝錢糧,霸佔百姓田地的官吏,在治理天下,在管理百姓,教百姓種田!
諸位,一群不懂農桑的官吏,居然在教百姓種田?此事可笑否?”
“軍師此言差矣!”
對於劉英這個軍師,李善長和阮弘道等人,便不那麼懼怕。
“諸多大儒,也皆喜耕種!另外,司農司諸多官員,掌農桑、水利、學校,饑荒之政,他們自是懂耕種!”
“呵!”
劉英忍不住嗤笑一聲,問道:“李先生,這些大儒能耕種多少田地?一畝,兩畝,或者三畝?不知他們能否耕種十畝?
他們耕種的這些田地裡面,有多少是小麥?大豆?或者稻穀?”
“另,你言司農司諸多官員,掌農桑、水利、學校,饑荒之政,懂農耕?
他們懂歸懂,但他們來過滁州幾次?來過定遠、濠州幾次?”
“他們高居大都,知道定遠、滁州氣候如何?下雨幾何?百姓有多少田畝?田地中土壤肥沃否?”
“另,這些司農司諸多官員,到底有幾個是真的懂農桑、水利?又有多少是腹中毫無學識,在其中混日子?”
李善長眼皮微微抽搐,他只是說了一句,居然被懟了這麼多。
剛想要反駁,劉英又看著他問道:“李先生,漢有大司農、唐、宋有司農寺,元有司農司,此些皆為農官!
既如此,為何不可在學堂,增上農學與工學二學科?”
李善長道,“軍師,自古,學堂便從未有過農學與工學的學科啊!”
“是故,天下農田一直在增加,百姓卻總是無糧可食!”
劉英冷笑道:“漢有《氾勝之十八篇》,詳細記載黃河兩岸的農業生產技術,有冬麥、春麥、大豆、桑等十三種農作物的栽培技術,還有區田法、嫁接法、輪作、間作、混種……”
“到現在,可有多少管理百姓的官吏知曉這些?”
“北魏賈太守所著《齊民要術》,全書十卷九十二篇,有大量耕作、育苗、育種、嫁接、飼養、加工製作等方面的方法、技術、經驗和規律,又有多少基層官吏知曉這些?”
“宋時,西山隱居全真子陳旉,研究樊遲之學,釋老氏黃帝神農氏之學,著《農書》三卷,此農,可教各州各縣書吏盡學?”
說著,劉英靜靜的看著李善長,李老登,是你們逼我放大招的!
“再者,元廷最初,便有《農桑輯要》!每一社,皆由精通農業之人擔任,還設有農桑文冊!
元廷一有發現新的耕種技術,便透過村社去推廣!”
“元仁宗時,王禎還修《農書》,有《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有三卷。
元廷以此來辦農桑學校,教導諸多學生!
為何現在,社長不復存在?
而新的耕種技術,也不再有推廣?
爾等為何現在,卻又這般反對?”
“……”
李善長與阮弘道兩人,頓時傻眼了,汗流浹背!
劉英如此年輕,怎麼能知道這麼多?還如此全面?
一旁的朱元璋,便緊緊盯著李善長,兩眼森然。
“居然還有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