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秒,一張牛皮紙輕輕的落到了他的手上。
牛皮紙上寫著一堆密密麻麻的化學符號和漢字,其中有些化學結構看一眼就令人覺得暈乎乎的。
不過作為一位即將拿到學位的生物學博士,徐雲很輕鬆便看清楚了開頭的一部分化學結構。
C9H10ClN5O2,也就是1-(6-氯吡啶-3-基甲基)-N-硝基亞咪唑烷-2-基胺,學名.....
吡蟲啉。
它是一種硝基亞甲基類內吸殺蟲劑,屬氯化煙醯類殺蟲劑,又稱為新菸鹼類殺蟲劑,正式提出於1991年英國的布萊頓作物保護會議上。
它是菸鹼乙醯膽鹼受體的作用體,干擾害蟲運動神經系統使化學訊號傳遞失靈,主要用於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及其抗性品系。
農業上它主要用於蚜蟲、飛蝨的防治,而生活中它最大的用處則是殺滅各種傢俱害蟲。
從其1991年上市以來,就得到了迅速推廣,短短三年內已經遍佈全球四十餘個國家。
時至今日可以說有植保處,就有吡蟲啉,目前的吡蟲啉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殺蟲劑,14年其全球銷售額已經達到11.4億美元。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走上神壇的一個產品,最近幾年的日子並不好過。
首先就是長期使用帶來的害蟲抗性問題,隨著吡蟲啉的普遍使用,目前有大量溫室害蟲對吡蟲啉已經產生了抗性——就跟抗生素似的,廣泛使用下會產生的必然結果。
其次則是由於吡蟲啉作用的靶標是nAchR,因此它存在一個多輪傳遞後會嚴重失效的缺陷,造成效果遞減。
所以目前吡蟲啉的效果已經越來越小,像是花魁在一步步人老珠黃,最後成為老鴇。
在菸鹼類殺蟲劑中,吡蟲啉算是第一代菸鹼類殺蟲劑,噻蟲嗪是第二代菸鹼類殺蟲劑,呋蟲胺則是第三代。
不過在吡蟲啉單項領域內,目前的吡蟲啉則是屬於第三代的最佳化品。
沒錯,只是第三代。
而新手任務獎勵來的吡蟲啉號稱第五代,也就是說......
它和現有的吡蟲啉之間,還隔著整整一代的技術壁壘。
藥物研發有個規律,那就是‘代次’之間一定存在著遞進性,做不到隔代飛躍。
就像按鍵手機和摺疊屏手機之間還隔著虛擬按鍵的智慧機一樣,沒有一箇中繼性的產品存在,代與代之間的鴻溝幾乎難以跨越。
換而言之。
徐雲想要將第五代的吡蟲啉變成可以投產的新產品,那麼必須要突破第四代這個技術壁壘。
隨後徐雲將牛皮紙進一步攤開,希望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靈感。
“ClC1N=CC(=CC=1)CN2C.....”
“精確分子量255.05200......”
很快,徐雲的目光鎖定了一欄Mol式:
700.0000N000000000000
10.19364.20210.0000N030000000000
11.36033.15160.0000O000000000000
10.52005.73780.0000O050000000000
8.21532.22380.0000C000000000000
6.64532.22380.0000C000000000000。
與此同時,一大列資訊飛快的在他腦海中閃過。
過了大概兩分多鐘,徐雲一拍額頭:
“好傢伙,居然是這玩意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