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不科學

第833章 載入史冊的答辯(上)

徐雲這句話用的是【前輩】而非【評審】,很明顯這是出於私人角度的感激,而非公式化的答辯問候。

要知道。

這幾位大佬要麼已經退居二線頤養天年,要麼則是每天都有大量事務或者會議要參加的大忙人。

他們能夠聚集在這裡參加個小碩士的畢業答辯,換做任何人內心都不會平靜得下來。

看著表情坦誠的徐雲,臺下的幾位大佬臉色也浮現出了些許柔和,紛紛朝徐雲點了點頭算是打過了招呼。

接著楊老輕咳一聲,轉頭對潘院士說道:

“潘院士,既然答辯人已經到場,咱們就開始答辯吧。”

楊老沒有直呼小潘或者小徐,畢竟這種場合也還是要避下嫌的。

潘院士顯然也明白這點,聞言平靜的道了聲是,走到教室後方,開啟了一套攝像裝置。

作為徐雲的導師,潘院士並沒有進入評審委員會的資格,更沒有替學生回答問題的義務,不過在答辯前後倒是可以向答辯委員介紹學生情況——當然了,這也不是硬性規定。

譬如疫情期間很多高校進行線上答辯,就會要求導師在答辯開始後退出會議,全程交給主持人和評審委員處理。

“......”

在開啟攝像裝置後,潘院士也走到了臺前,拿著個小型麥克風說道:

“各位評審委員上午好,這裡是華夏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的碩士答辯現場,我是答辯人徐雲的指導老師潘建偉。”

“答辯人徐雲在校期間學習態度勤勉,成績出眾,作風正派,在擁有赤子之身的同時也有一顆赤子之心。”

“經院系內部考核,並以《華夏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十七條、十八條以及二十條為法理依據,現准許徐雲進行結業答辯。”

“如答辯透過,將授予答辯人碩士學位,並准許其開展下階段研修......”

“本次答辯由徐雲本人進行內容陳述,答辯時間建議不超過三小時,答辯過程將全程進行影像及文字紀要,影像將在結束後上傳至教育部及中科大檔案處,文字內容備份於《走進不科學》第832章......”

潘院士洋洋灑灑的介紹了一遍答辯規則,徐雲全程在一旁當起了乖巧.JPG的表情包。

五分鐘後。

潘院士內容介紹完畢,語氣頓了頓,對徐雲說道:

“答辯人,請將你的畢業論文交給答辯委員會吧。”

參加過答辯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在正式答辯之前,答辯人的論文通常都會先經過幾輪審查。

比如說校審、外審以及盲審。

其中校審一般在校內進行,通常由所屬學院的老師進行稽核,有相應要求,只要你在老師上廁所的時候炸糞坑基本都能過。

外審和盲審則是由第三方單位進行,其中外審通常有導師跟進,也就是把你的論文發到外校的導師手裡評議。

盲審則要嚴格很多,這是由教育部主持的稽核,你不知道你的論文會送到誰的手裡,審稿人也不知道自己稽核的是誰的論文。

換而言之。

大多數情況下,答辯論文的內容在答辯之前就已經公開了,評審們知不知道內容完全取決於他們想不想先了解。

但徐雲這次卻不一樣。

除了潘院士和陸朝陽之外,沒有任何人事先了解徐雲的論文內容。

這其實有點不符合常規情況,別的不說,外審這個步驟就是一個99%碩士答辯要走的環節了。

但沒辦法,誰讓徐雲在科院那兒的地位不一般呢......

隨後在潘院士的指示下。

徐雲將打事先準備好的論文交到了潘院士手裡,由潘院士發到評審手中,徐雲本人則去講臺上除錯起了隨身碟。

“.......”

看著潘院士遞來的論文,薛其坤院士先是用手指感觸了一番厚度,微微點了點頭。

碩士學位論文的規範要求是3萬字起步,也就是三十頁左右,實操上大概是60-90頁。

博士論文則通常在150-200頁之間,如果圖表多的話擴到300也正常——大多數情況下文科的頁數會比理科多。

順帶一提。

學術圈最長的博士論文出自歷史學家約阿希姆·舒馬赫之手,他在康斯坦茨大學答辯的時候拿出了一篇2654頁的論文......

徐雲這次準備的論文大概有600頁左右,姑且不論內容質量,至少態度上還是做的比較端正的。

薛其坤很清楚科院領導對徐雲的期待,倘若徐雲只拿出一疊60頁的論文,那麼薛其坤絕對立馬就會將徐雲拉入黑名單——理科論文頁數反饋的其實是課題難度,能用60頁解答的課題能有啥質量?

隨後薛其坤扶了扶眼鏡,看起了論文標題。

“《有關高溫超導現象機理的探討》......”

“嘎??!!”

........

注:

之前有同學猜到了常溫超導,為啥不多拓展一下思路想到高溫超導呢,太可惜了呀......

今天已經順利落地深圳,明天去南科大,應該有機會線下見一見薛其坤院士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