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木製堂屋內,有一張方形飯桌,桌邊坐著一家六人。
“爺爺,奶奶,我餓了。”
“我也餓了。”
“哈哈……等不及了吧,來動筷。今日除夕,都吃好喝好……”
隨著一家之主趙老五的話,都開始動筷子,開吃。
今日是除夕,飯桌上有一桌豐盛的飯菜。
乾的大米飯,這是日常的主食,天天都可以吃乾的白米飯,糧食十分充足。
桌上也有幾個煮玉米,主要是給兩個幾歲的孩子吃著玩兒的。
趙老五一家雖然以種十來畝水田為主,但他們家在山坡上開墾了幾畝地,可以種些玉米,大豆,菜等等。
像這樣的農戶有許多。
這不,飯桌上就有大豆做的豆腐。
飯桌上還有肉,豬肉,鴨肉,雞肉,魚肉。
豬肉,魚肉是村裡分的,魚肉有河裡的淡水魚和海魚兩種,還有一些海帶。
雞鴨是趙老五家自己養的。如今,想養雞鴨的人家,都有養,經常可以吃到雞蛋鴨蛋,要是捨得,也可以常吃到雞肉鴨肉。
“來,孫兒,吃煎蛋。”
還有煎蛋,奶奶給孫兒吃,但沒有給孫女吃,有些重男輕女。
好在鄭家管轄下,孩子無論是男女,八九歲後就要開蒙,唸書,到十五歲後若是不願意種地,可以安排其他工作。
如此,女孩子明白一些事後,就能為自己選個比較好的未來。
現在唸書不交錢,在學塾每天學習半天,上五天放假兩天,夏天和冬天有長假。
這樣做,一方面是教的東西不多,十五歲前讀的學塾,先是開蒙,然後識字,會數數,再進一步提升些語文難度,會基礎的算術就行。
所以,六七年的時間,不遠整天都學習,有半天就行。
如此,也可以省去學塾管飯的問題。
學塾在大的村子都有,小的村子,幾個村也能有一個,一兩個教書先生就能滿足。
縣,鎮,的學塾規模就要大了,因為集中的學生更多。
唸書是強制性的,但不需要花錢。
因為每天只上半天課,夏天和冬天還有長假,所以孩子也能有不少時間幫著家裡幹活,大家對此牴觸不多。
鄭家,或者是鄭明爭取這樣教育的,目的是為鄭家未來提供更多的讀書人,將來各個行業都能用的上,也能促進各個行業的發展。
這也是鄭家未來的重要根基之一。
“爺爺,晚上村裡要放鞭炮,放煙花嗎,跟去年一樣?”
小孩子期待的問著。
趙老五一家人來到婆羅洲坤甸後,這是過第二個除夕了,他們一家本來是災民,要不是來到了這裡,恐怕一家人能活下來的不到一半。
現在日子比以前可是好了太多太多,感覺就像做夢一樣。
趙老五皺巴巴的臉上滿是笑容:“有,有鞭炮,有煙花,比去年還要多,慢慢吃飯,等吃完去看都來得及。”
鄭家給縣,鎮,村子都發放了鞭炮,煙花,組織人手,在除夕,初一,十五等三天夜裡放,增添喜慶。
縣城,鎮上,更熱鬧,還會組織一些活動。
大家來這裡,都是背井離鄉,把這些節日搞得濃重,喜慶,也是給大家解解思鄉之情。
……
在松柏港的一個鎮子,這個鎮子之所以興起,是因為周圍有桑蠶養殖園和種植園,好幾個。
做工的人不少,都住在不遠,然後就形成了一個鎮子。
謝三,是一個二十多歲青年,他現在已經是一個有孩子的父親。
“孩子給我抱著,你先吃。”
今晚除夕,謝三家雖然就三人,其中一個還是不到一歲的孩子,但飯桌上有魚有豬肉,有雞鴨肉,有蔬菜,十分豐盛。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