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大兄!”
後日黃昏時分,一名衣著華貴、眼角狹長的少年敲打著門窗,一旁的侍者急得跳腳,卻不敢阻攔,因為少年是太子的同母弟高紹德。
見裡面許久不回應,高紹德揪過侍者:“大兄又在做什麼?康虎兒也不在,難不成大兄已經出宮赴宴了,你騙我?”
“小王殿下,絕對不會!”侍者滿頭大汗,自昨天起太子就把自己關在屋裡,除非他會飛,否則人肯定在:“聽說太子在裡面,寫個什麼‘小說’……”
“小說?這是什麼東西?”
高紹德皺起眉頭,眼珠滴溜轉,忽然他有了個想法,招呼侍者們排成一列,同時抬起腳,打算一起踢開大門,給大兄來一個突然襲擊。
“殿下,這樣不太好吧,對太子……”
“有什麼不好!聽我的,有事我擔著!踢!”
話音剛落,寢門忽然被開啟,一名鐵塔似的健壯漢子出現,冷漠地看著他們。
他輕鬆接住了高紹德的右腿,讓他不至於摔個啃狗屎,但其他人就沒那麼好運了,在門檻前摔得七零八落,頓時哀鴻遍野。
漢子眼上的刀疤和冷漠的目光,令高紹德心悸:“康、康虎兒!你怎麼會在這裡!”
父皇給大兄的侍衛名喚康虎兒,負責隨身保護大兄的安全。
在一次宴會上,為了證明康虎兒是不是真的忠心,父皇還教唆自己去給大兄三拳。
當時自己也是喝了點酒,又是父皇的命令,還真起身去了,結果被康虎兒捉住手臂,丟回了座位上。
高紹德是皇帝的嫡次子,太子高殷性格又不張揚,因此高紹德便無法無天起來,他視父皇為偶像,行事愈發張揚,是鄴城有名的混世魔王。
直到遇見康虎兒,才知道真的會有人不把他放在眼裡,他又拿這人毫無辦法,畢竟是父皇給大兄的侍衛。因此高紹德在康虎兒面前收斂了許多,還因此對大兄尊重了不少。
高紹德有些奇怪,阿兄一向不喜歡這個蠻橫的胡人,全是因為父皇的命令才帶在身邊,平日裡都是讓他呆在屋外,也因此自己才以為大兄已經出門了,今日居然讓他進屋了?
康虎兒不說話,鬆開高紹德右腿,微微讓過側身,高殷從他身邊走了出來:“喲,這不是紹德麼?今日有空,知道來見你阿兄了?”
大兄從沒跟自己這樣說過話,今早和母后請安時,母后說大兄有了些不同,高紹德本來還不信,現在他有點懷疑了。
高殷揮手,侍者們連滾帶爬地逃走,他和高紹德並肩而行,康虎兒緊隨其後。
康虎兒的手眾還提著一些紙頁和木板,似乎就是所謂的“小說”,高紹德有了些興趣:“大兄,那些是什麼?”
“啊,閒來無事,以供娛樂,順便賺些零錢。”
當然,這只是敷衍之詞,高殷的真正目的是用三國小說進行政治宣傳,對下屬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給他自己造勢,就像朱元璋設定特務,錦衣衛的職責其實只有【專職擎執鹵簿、儀仗及駕前宣召官員、差遣幹辦】,但他們真正的職責懂的都懂。
其實小說的繁榮期就在魏晉南北朝,明朝人不是某天忽然渾身發癢,抓耳撓腮,天人感應嗷嗷叫著說“哦哦哦我們有感覺了”然後就開始哐哐寫小說的,前代人不發展,他們也沒有習慣和基礎寫小說。
文學創作是文人的基本和雅事,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就曾創作了《文選》總集,收錄了先秦到南朝七百年的作品,初次開始劃分文學形式。
蕭統是蕭衍的太子,死在蕭衍之前,諡號昭明,因此文選又叫做《昭明文選》。
另一個身為皇族而創作小說的還是蕭衍之子蕭繹,他是南梁的湘東王,後來是梁元帝,平定了侯景之亂。
他很瞧不起呂不韋、劉安找人託筆然後自己冠名的作法,常笑淮南之假手,每嗤不韋之託人,因此從青年時代起就親自動手蒐集材料逐年撰寫《金樓子》——這也不妨礙他後來做了皇帝,他甚至還是個獨眼龍。
以皇帝之尊創作小說,是南朝歷史絕無僅有的,蕭繹是第一個。
在小說的分類中,還有著史傳小說,很多沒有朝廷自助、又無史料支援,僅僅是聽聞傳說寫就的小說,就屬於這一種,比如這個時代的《東方朔傳》,有點類似後世的《雍正王朝》。
東晉十六國開始小說數量激增,南北朝雖然是亂世,但豐富的素材也讓小說發展進入繁榮期,以南朝的小說數量最多,而北朝較為落後。
這個時期多為志人小說、佛教小說與鬼怪小說,有名的有劉宋臨川王劉義慶所做的《世說新語》,幹寶的《搜神記》,顏之推創作的《冤魂記》,為唐朝時期的傳奇小說做了鋪墊。
而北朝小說知名的只有《洛陽伽藍記》,所以高殷寫小說絕對符合這個時代的風格。
往小了說,高殷寫的三國演義是史傳小說,用來玩政治宣傳,以最先進的方式推進了史傳小說的概念,透過同一時空的敘事講述了那段宏大的東漢末年曆史,將北朝文化狠狠往前推動了一大步。
往大了說那就是扛起北朝人文對抗南朝文化的大旗,利用漢朝舊事重塑天命觀,宣傳天命在河北與漢人,對以後一統天下都有極大的幫助。
只是這些對高紹德這種小孩子不能明言,說了他也不明白,只能先做。
高殷的話讓高紹德摸不著頭腦:他們已經是皇家了,還缺錢嗎?
在高殷看來是非常缺的,僅他們高氏的花銷,對齊國來說就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他的皇帝父親就是頭號戰犯,在鄴城之東修建假山湖池,又修築金鳳、聖應、崇光三臺,對外興建一千五百里的長城,又在南邊幫助王琳、蕭莊抵抗陳國,因此死傷了數十萬計程車兵和戰馬,再加上多所營繕、百役繁興,種種原因累計在一起,便造成府藏之積、遂至空虛的國情。
面對這種情況,高洋居然決定減少文武百官的俸祿,撤銷軍人的日常供給,又把省、州、郡、縣的各項職官給合併,撤裁了大量編制,崇禎都不敢這麼玩,也是齊國貪墨成風的助推力之一。
另一股助推力便是高氏宗王,有皇帝帶頭,其他人也不甘寂寞,以河南王高孝瑜為首的宗王們大肆興建後園、水堂,這股風氣推廣向全國,迅速捲起一股反廉倡腐的風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