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臨鐵伐志得意滿。
他是太祖王時期的名將,明臨答夫的後代,雖說一代不如一代了,但明臨氏族如今也仍是高麗國的大族。鐵伐被指定為探查齊軍的先鋒,原本是不太情願的,可如今看來,卻是幸運得很。
齊土空虛,遼東守備不足,大王可掠地矣!
漢元帝建昭二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故稱高句麗,王莽曾改為下句麗,不過到了北魏時,高句麗已經開始自稱高麗,中原予其等的封號也是“高麗王”。
作為蟠踞在朝鮮半島的大國,雖然比不上中原,高麗還是很有實力的,國家疆域自西至東兩千裡,南北一千餘里,東面渡海可抵達新羅,南面渡海抵達百濟,北面與靺鞨相接。
這個靺鞨也是一個不容小視的民族,北魏時期叫做勿吉,武週年間建立了渤海國,遼宋時恢復肅慎古稱,漢語中稱為女真,在明末,會有一個叫皇太極的人將族名改為滿洲。
在西面,高麗則與中原的營州相接,渡過遼水便到了營州,進攻十分方便,因此遼東全境一直是高句麗夢寐以求的寶地,若得遼東則實力大增,如果中原繼續紛亂,還可以此為跳板奪取河北,甚至南下爭鼎,曾經的慕容鮮卑,未來的契丹、滿洲、日本人,莫不是以此為方案對中原進行攻略。
魏末的紛亂在中原歷來的動亂中,也算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而且更重要的是就爆發在北部邊境,某種程度上令草原各族雄起,又反過來影響了中原。北齊的失敗離不開外交上的掣肘,而這掣肘又源於六鎮之亂,冥冥中也是命運的推波助瀾。
如今高麗覺得中原力有未逮,欲趁齊主新君立足未穩之機,對齊國的領地發起攻擊,作為下一步行動的試探,若成,則高麗便會大舉進攻遼東之地,最好是能徹底佔據;即便失敗,也可以奪取齊地諸多物資人口,充實自己。
明臨鐵伐就是擔任了這一要務的傉薩(都督),若一切順利,他會成為高麗在這個時代的名將,開疆擴土,為後世敬仰!
他率領的軍隊成分駁雜,最重要的是上百名突擊騎兵,不僅是親衛,也是家兵,人馬皆披掛,並且有高高的鐵護領保護脖子和臉頰;而後是三百左右的重步兵,皆頭戴兜鍪、身著半甲,手持長槍與方盾,更強一些則挑著重劍;接著是為數不少的輕騎兵、輕步兵,輕騎兵騎乘善於跋山涉水的“果下馬”,最後的近兩千士兵則幾乎都是靺鞨戰士,還有少量的契丹人,他們的裝備極差,但戰鬥意志足夠堅決,除了這條命可以拿來賣,他們在這世上也無甚財產。
“傉薩,再往前走兩日,應當就能到富平縣,抵達後自西一日,全力賓士,就是營丘郡了。”
一名漢人向鐵伐指引著路線,鐵伐揉搓著下巴的鬍鬚,面色沉重,語氣卻歡快得意:“若到了富平,齊軍仍沒有動作,說明根本沒發現吾軍行進,亦或是無力阻攔……好,那到了富平縣,吾等就傳信歸國稟告王上,速派大軍入齊!”
漢人諂媚一笑,鐵伐丟下一貫銅錢,卻不理他,稍作休息後便繼續率領士卒前進。在這南北朝時期存活並建國的民族,無一不是戰鬥民族,此時的高麗畢竟是朝鮮半島之主,而後還要擊敗新羅、百濟,稱霸朝鮮,戰鬥能力與意志不是後面王氏朝鮮建立後的高麗人可比的,否則也不會讓隋軍大吃苦頭,讓唐軍折騰好一番功夫。
但此刻地動山搖,鐵伐還未反應過來,就聽得不遠處發出陣陣轟響,不多時,只見有一支騎兵隊伍自林間奔湧而出,像是無數條猛虎狂熊,手持利刃,朝著高麗人殺來。
鐵伐大驚失色,這華麗的甲冑聞所未聞,定然不是草原各部,而是他最恐懼的敵人:“吾等才剛剛渡過遼水,何期此有齊軍?齊軍何來也!”
他驚慌片刻,才在副將的提醒下回過神來,立刻整軍,建立防禦陣線備戰,然而猶豫讓他的指令延誤了時間,而且渡水的高麗士兵也消耗了不少體力,驟然遇到敵騎,各個方寸大亂,指令也未能好好執行,直至齊軍逼近,仍沒有穩固好陣線。
“彼為高麗之軍?真叫吾失望!”
騎在先頭的統領武居常冷哼一聲,他備受至尊看重,但才能平庸,在府中諸將裡表現不是很好,這讓他尤為自責,既不明白至尊為何對自己倍加期待,又希望能回報至尊。
此次來尋高麗軍隊,便是他主動請命率兵,讓高殷欣喜了一小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